早有专家指出,完全依靠自然资源进行自身良性循环的完整意义上的生态住宅在我国尚未出现。但自从年前生态住宅风生水起,到如今作为住宅建设的一种趋势,生态住宅已得到管理层、理论界尤其是开发界广泛认可。生态住宅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
生态住宅在实践
浙江义乌正在建设江南生态园区。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高吉喜介绍,在其规划中,单体建筑物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别墅楼一般为2-3层,高度7-11米,隐于绿树丛中。楼间距一般为楼高1.5-3倍。主要房间朝向正南、西南或东南,且使南边窗尽量大。室内设有太阳能热水器。
2、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就地取材,充分应用天然石块等当地自然材料。所用建材及室内装饰、服务设施、建筑结构要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有益而无害。
3、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由低到高。如建筑物为简单矩形体,使其门窗尽可能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如建筑为凹型或L型,尽可能使凹口部分面向夏季主导风向。当房间的朝向位置不能很好利用当地主导风向通风时,可设置一些遮阳板或挡风墙,把风导入房内。利用建筑物周围合理布置树木,来引导风的吹向。在迎风一侧种植一排低于窗台的灌木,因为当窗与灌木的间距在4.5-6米时,往往可使吹进窗去的风角度向下倾斜,有利于室内通风。一般出风窗口面积大于进风窗口面积10%,以获得室内整体最好通风效果。内廊双面房间的建筑,在走道墙顶或墙底开些通风窗。
4、外围护墙墙面尽可能采用浅色、平滑和不易褪色的粉刷或饰面的耐久材料;也可采用垂直绿化墙体或外侧设置遮阳设施,尤其是东西向房间。在外围护结构内部设置室内与室外相通的通风间层。窗四周尽可能采用密闭封条,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带有空气间的玻璃窗。墙内地面和楼层间安装有效的隔热隔音和防水材料。
5、室内结构设计为10米左右短进深,大起居室、主卧室大开间。室内设低窗台、景观八角窗及弧形阳台。每户设两对直线电视线接口,两只有线电视接口,保安可视对讲电话一只,与全区系统联网,物业管理部门设控制中心。
广州汇景新城也在努力建设生态小区。据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薛孔宽介绍,汇景新城在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充分利用国内外成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工程技术,探索在城市高密度区进行居住区生态建设。汇景新城在开发建设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生态居住区建设体系。
主要内容是三个指标:生态建设指标:活水覆盖率、绿地覆盖率、公共活动空间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人均蓝色空间、人均公共活动空间、可渗透土地比率、建筑用地生态功能恢复率。资源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分质供水、中水回用率、综合降低城市供水消耗、综合降低能源消耗、建筑围护节能、自然通风、其它节能(节能灯具变频电器、重力流等)、3R材料使用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垃圾收集、分类、处置率。功能指标:室内空气质量、室内平均空气流速、道路照明、全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浓度、悬浮颗粒物浓度、室内噪声值、区内地表水体水质量、住区室外环境噪声值、土壤环境质量、甲醛浓度、心理保健医生比例等。
中山市星辰花园要借鉴威尼斯水城建设生态型住区,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介绍,其住宅墙面用色借鉴威尼斯老宅样式,其他立面形式则结合实际功能和构造需要。该怎样就怎样。所有住宅的平、立、剖面构造做法及材料选择都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设计的,面积紧凑经济,使用方便,并按照相应标准选用室内装修材料。
研究评价体系,生态住宅理论在深化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制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已送交相关管理部门审批。该《导则》从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九个方面在建设操作上提出了具体指标和要求。据悉,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另文发布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中心等单位提出的健康住宅,被看作绿色生态住宅的一页。健康住宅的评估指标有: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包括室外环境、居住空间、空气环境质量、热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光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包括自然环境、绿色系统、雨水利用、景观用水),居住环境的保护(包括视觉环境、排水系统、中水系统、生活垃圾、环境卫生),健康环境的保障(包括环境保障、社区康体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社区老人设施),健康住宅专门提出健康行动,把公众和志愿者引入健康住宅建设。
天津市在该市多年摸索建设生态住区的基础上,对生态住宅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天津市建委生态住宅小区课题组认为,生态住宅小区的指标体系内容有:生态规划指标(包括人均居住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规模、人口毛密度、公共绿地占小区用地率等),生态建筑指标(包括建筑热环境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住宅日照标准、噪声标准、隔声标准及采光标准等),生态能源指标(包括采暖热负荷指标、采暖耗煤量指标、建筑能耗、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公共设施照明用太阳能光伏电池使用率等),生态园林指标(包括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率、绿视率、生物多样性指标及绿量结构等),水资源利用指标(包括污水治理率、污泥处理率、中水处理标准、中水利用率、纯净水利用率、收集的雨水利用率、节水器具使用率等),垃圾处理系统指标(垃圾收集容器摆放标准、分类收集标准、生活垃圾处理减量率、分类后有机垃圾生物处理减量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后利用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周期、可回收物处理、有害有毒垃圾处理等),智能化系统指标(安全防范系统,信息通讯系统、小区综合布线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
据该课题组估算,创建一个25公顷的这种生态住宅,增加的投资额为:提高建筑隔音标准,每平方米增加投入20元;超出国家现行标准10%的绿地率,增加投入200万元,防护地带150万元;污水处理设施投入约1600万元:垃圾处理机20台,投入350万元;智能化管理系统,每平方米增加投入100元。因此,建设成本每平方米相对增加215元左右。他们认为,按照推荐的标准体系创建生态小区,不仅能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镔教授认为,在生态住宅的发展过程中检测各种生态住宅的目标程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要实现目标检测的量化,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他表示,目前国内生态住宅建设还处在初期研发阶段,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但是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围绕着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制定的一些单项技术法规,以及近年研制开发的不少节能技术,对制定生态住宅评估体系十分有利。袁镔教授认为国内生态住宅的评估体系不宜采用太复杂的方法,他提出的结构框架包括:1、合理的选址与规划。应尽量不占用耕地,优先选择已开发或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保护绿地和生活环境。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2、能源系统的优化和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因过度使用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发展使用再生能源技术,通过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沼气等提高能源自给自足能力,采用各种技能技术措施。3、节约水资源。合理规划水环境,提供安全卫生的水供应系统和处理、再利用系统,优化水资源结构,节约用水。4、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满足健康、舒适的要求,控制室内二氧化碳、甲醛等污染物质含量,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合理提高热舒适度、光舒适度、声舒适度。5、优先采用节约环保型建材、再生型材料、耐用长寿型材料,并尽量就地取材,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6、施行废物管理,尽量减少废物排放,挥手废物中可利用材料,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