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全社会节约能源的问题已经摆在中国每一个行业面前,而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30%的建筑行业更是成为节能重点对象。小到每一家每一户,大到一个城市一个行业,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需求迫切
对于节能建筑的必要性,家住崇文区的刘先生是深有体会。当初买房的时候对户型的大型落地窗特别满意,采光非常好,感觉通透、敞亮。但随着冬季采暖的到来,刘先生剩下的只有满腹苦水了。由于现在小区大部分采用分户燃气采暖,大幅的落地窗虽然好,采用的却不是节能保温玻璃,造成屋内热气大量流失,一个采暖季下来采暖费竟达到万元以上。
通州居住的李先生同样也是苦不堪言,由于房屋的外保温做得不合格,造成了能源的极度浪费。冬季即便是家里开着大大的暖气,屋里照样是冻得要命。虽说最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开发商重新整修了墙面的外保温。但给李先生以及其他业主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却是没法弥补的。
据了解,我国现在既有建筑400亿平方米,到2020年还将建设300亿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18亿—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材能耗占16.7%,两项相加近50%.中国的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高出两到三倍,正确认识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迫在眉睫。
成本不高
综观当前北京楼市,引入高科技含量的楼盘项目不在少数。从早两年的“告别空调暖气时代”的锋尚,再到最近提倡“恒湿恒温”的Moma,开发商的大手笔很容易让消费者将建筑节能、科技与高档住宅联系起来,认为节能型建筑的售价不菲。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随着节能设备和材料的普及,经济型住宅节能是必然趋势。
北京市嘉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建设部很早就在推动建筑节能这件事情,但由于认识不够,很多开发商并不重视节能。而且由于一直以来对建筑节能的不了解,误认为建筑节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是导致未能广泛推广节能建筑的原因之一。”
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龙泽苑为例,在专家指导下,龙泽苑项目率先实施了结构优化、外节能围护等六大技术体系,但实际的成本增加却仅占建筑成本的10%左右,即每平方米200元左右;但带来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却是成倍的增加,节能效果达到了50%以上。建设部“科技示范小区”清上园小区也是如此,虽说增加了太阳能、中水回用等建筑节能项目,但平均成本也只是增加了200元/平方米左右。
北京天恒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石松也表示,“目前大部分开发商都在按照建设部的要求做节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政策扶持,也仅仅限于单方面的操作,很少有在项目中做完整、系统的节能。
效果明显
黄石松说:“其实说做建筑节能、建立节约型社会对老百姓来说还是太过遥远,最实在的就是看老百姓在购房后的生活中能实实在在地节省多少钱。只有做到这一点,老百姓认可,才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宏观的经济效益。”
黄石松举例说,北京市日照比较充足,每年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有效时间约为10个月,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洗澡实际天数为170天,一个三口之家洗澡次数为510次,如果应用电热水器,将耗电357度(每人每次洗澡耗费0.7度),花费157.08元;如果应用煤气热水器,将耗费燃气225立方米(每人每次洗澡耗费0.5立方米燃气),花费427.5元;而用太阳能热水器,花费为零。
其次可以节约居民生活用水费用的支出,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假设每人一天上4次厕所,抽水马桶容积为6升,冲洗厕所每天将用去自来水72升,如果用中水,一户一个月将节约2160升自来水,一年将节约25920升自来水,并且中水价格只有自来水价格的1/4,即1.0元/吨,从经济上而言,一户居民一个月将节约7元人民币,一年将节约84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