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李道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院院士。他对建筑设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1958年曾主持国庆工程国家大剧院与解放军剧院建筑设计(因国家财力所限均未建)。他所著《西方戏剧·剧场史》属我国第一部跨戏剧与剧场两个学科的专著。1998年春,又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国家邀请赛,清华大学方案属入围报送中央三个方案之一。其主要著作、论文还有《环境行为学概论》、《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等。
今年,2000年,是世纪转折的一年。去年在北京召开第20届国际建协大会通过了《北京宪章》,全面阐述了与"21世纪建筑"有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的原则和关键问题,提出了建立广义建筑学的科学思想。其中,第一点就谈及正视生态困境,加强生态意识的看法。由些可见建立"生态观"之重要。展望未来,21世纪可能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世纪。作为建筑师,各位定能意识到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
一、 60年代以来"生态建筑"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阿科桑(Arcosanti)是他进行"生态建筑学"探索的一个实例,该项工程位于凤凰城(Phoenix)北70英里处一块860英亩的土地上。1969 年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表克哈格(Lan L.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并从理论上站住了脚。这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之作。L·芒福德(Lewis Mumford)对此书评价很高,称:"这本书是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名著《空气、水和场地》问世后,少数重要书籍中又一本杰出的著作。"
早在30年代,美国建筑师兼发明家B·富勒(R·BuckminiserFuller)就曾非常关注将人类的发展目标、需求与全球资源、科技结合起来。用逐渐减少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要,富勒第一个提出"少费而多用"(more with less),也就是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和最合宜的设计和利用,符合生态学的循环利用原则。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第一次披露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可能出现的可怕前景,这部著作对绿色运动的推动起了重要作用。 1974年,E·R·舒马赫发言了《小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著作,反对使用高能耗的技术,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适宜技术。这些观点很有启发性。
1976年,生态建筑运动的先驱A·施耐德在西德国成立了建筑生物与生态学会(Institute for Building Biology and Ecology),强调使用天然的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取暖,倡导一种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态效益的温和建筑艺术。
瑞典从80年代就推出了"生态循环城"建设的举措,大约用了10~15年报时间,基本上结束了林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构造了较为理想的持续发展模式。目前瑞典全国木材砍伐量仅是年增长量的65%,木材的增长量在感动砍伐量。按森林正常生长量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木材蓄积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瑞典的森林年吸收CO2约4000万吨,而每年因矿物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仅有1500吨。瑞典是世界上大气碳循环出现负增长的第一个国家,提前实现了2000年的环境保护控制目标。可见瑞典的森林及其产业已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宣传,瑞典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感兴趣,全国各地的生态村越来越多。Tuggelite是瑞典1984年建成的第一个生态村。生态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作为能源,废物循环利用。粪便储存发酵做肥料。
80年代中期出现了盖娅运动。起因是由J·拉乌洛克(James Lovelock)的著作《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点》(Gaia:A New Look Life on Earth)的问世。这本书将地球及其生命系统描述成古希腊的大地女神--盖娅,她总是努力创造和维持生命。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将地球和各种生命系统都视为具备生命特征的实体,人类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自然统治者,人类和所有生命都处于和谐之中;要利用洁净能源,使用绿色建材、绿化、自然通风和采光,防止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沿袭建筑文脉等等。它对生态建筑思潮是很大的促进。
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思想是 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1992年在巴西里的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这一思想写进了会议的所有文件,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一思想随即融入到生态建筑思潮中来。1993年美国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一书列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细则"。
1993年6月国际建协在芝加哥会议上通过的《芝加哥宣言》,继续为可持继续的建筑鼓劲。 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Brenda and Robert)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其主要观点是:①节约能源;②设计结合气候;③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④尊重用户;⑤尊重基地环境;⑥整体的设计观。1994年西姆·范·德·莱思(Sim Van der Ryn )所在美国加州著名的伊莎莱研究所,在Big Sur市召开有全美生态设计的学界领袖们参加会议。这次会议通过创立"国际生态协会"议案,将分散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以指导年青一代,并发表了号召"生态革命"的THE BIG SUR宣言。1995年他又和S·考沃(Stuart Cowan)合写了《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一书,被誉为建筑学、景观学、城市学、技术学方面的一次革命性的尝试。这里提供5点设计原则和方法:①设计成果来自环境;②生态开支应为评价标准;③公众参与设计;④为自然增辉。
1994年哈特考夫(Volkdr Hartkopf)教授在美国匹兹堡卡纳基·梅仑(Carnegie Mellon)大学原有老建筑的屋顶上,加建了一整层可持续建筑试验室,运用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号称"智能型办公场所"。他采用可调节的天然采光、可调节的铝合金隔片、可调节的自然通风空调装置;随处都可打开地板;安装计算机连网插件和电话插座、局部通风照明等;办公室间可分可合,布置高度灵活,家具均按人体工程原理设计等等。作为对21世纪未来办公空间的探索性试验,此工程得到了许多建筑厂商的支持和资助,并受到美国政府和各办专家的重视。建成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次试验因为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建成实物而名声大振。
1995年德国的K·丹尼尔斯(Klaus Daniels)写了本专著《生态建筑技术》(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对生态建筑的基本原理及各项技术都讲得具体清晰,并举实例说明。他认为,对生态建筑议论的人多,而实干的人少,一旦面对实际问题是建筑师和工程师就一筹莫展,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此书力求弥补这-缺陷。1996年3月来自欧洲11个国家的30位著名建筑师,如R·皮阿诺、R·罗杰斯和赫尔佐格等,共同签署了《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宪章》(European Charter Solar Energy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其中提出了有关具体规划设计的极有启发性的建议,并指明了建筑师在未来人类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997年格拉汉姆(Granham)在总结可持续发展有关文献时指出:"生态学肯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提法,不但具有科学性还兼具人文性。随着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正在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科学技术范式也因此发生根本的改变,即呈现出生态化发展态势。在科学领域,它表现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日益受到重视。这些学科愈来愈深刻地提示出生态系统运动的规律,客观上为人类利用这些规律创造了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和协同进化。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需要以及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而且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这种征兆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变得十分明显。
许多著名科学家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罗西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亨德莱认为:"生态学是21世纪的科学";诺维克认为:"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学科发展已使冠以"生态学的综合"。学科发展已使冠以"生态"为名的学科不下100余门。生态学将朝着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研究层次发展,将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法,21世纪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势必要进一步生态化。我斗胆预言:这是世界性的大趋势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