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农业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第一是因为对这个方面的同志可能不太熟悉;第二是因为搞农村生态建筑和规划都高不开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经济发展就要制定一个;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思想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的,要了解生态经济,必先对生态农业有了解,它与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大有关联。在此简要地讲一讲。
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在80年代初期由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发起的,仅经过10年的时间便在中国蓬勃地开展起来。1990年初全国县级规模的试点已有29个,乡区级的试点138个,村级试点1200多个,遍布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中国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10项"全球500佳"奖中,有4项是授予生态农业试点村的。UNEP主任托尔巴博士特意专程来中国考察。为什么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如此大的关注?这正说明生态农业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将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必由之路。我们搞建筑和规划的同志一定要把视野扩展到这个领域,因为它与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模式有关。
中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因此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的道路,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中国的生态农业和西方国家所说的生态农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它是本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生产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化科学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高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中国80年代生态农业类型和模式,可扼要总结为:①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②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③生物相克避害生态农业系统;④重要因子调控生态农业系统;⑤区域整体的生态农业系统。
l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
美国西欧各国大约有1%左右的农民在从事生态农业的实践,美国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遍布全国各地。有关理论研究方面,较著名的有成立于1974年的宾西法法尼亚州的罗代尔研究中心。不过早在30年代,该中心的创始人已开始了生态农业的实践研究。其他还有至少5个以上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一些农场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许多州立大学有不同规模的有关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方面的研究计划或组织,比较有影响的是加州大学设在对克鲁兹的第八分校S.R.格里斯曼(S.R.Gliessman)教授领导的另一项农业生态研究计划。
英国早在1975年就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的问题,建立了很多没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场,出版了一些专门的学术期刊和论文集。
发达国家在生态农业的研究方面,从内容上看,不外乎是围绕着农田营养问题和病虫害及杂草控制这两大方面,因为这两方面是他们的生态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现代常规农业是依靠化肥和农药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而常规农业所出现的许多弊病是与使用大量化肥的化学农药相联系的,生态农业自然要不用或尽量少用这此化学物质,但又能维持一个相当高的产量,这就是一个必须通过研究来解决的科学问题。
东南亚诸国70年代末期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始有了较快发展,1982年成立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网。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充分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多学科和实用性,和西方的研究迥然不同:重点放在提高生态农场的生率、稳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菲律宾在所有东南亚地区是生态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过去就有很著名的马雅生态农场,90年代更有了蓬勃的发展。泰国近10年来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坎空(khon kaen)大学的耕作研究组主要研究不同雨养地区耕作方式的技术改进。
l 以色列的生态农业
以色列属人口不多、面积不大、水资源缺乏的小国。但近10多年来农业生产却发展得出奇的迅速,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大量的家副产品销往国外,被称为"欧洲的厨房"。以色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好,土地干旱,水资源缺乏,在100万公顷的农用地中,只有42万公顷可利用降雨灌溉,其余为旱地,严重缺水;当地群众多为移民,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以色列不断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并以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中又以畜牧为主,做到以畜养农。在蓄电池手稿业中始终追求使用廉价饲料、原料、以低廉的成本进行蛋白质生产,并尽量减少饮料原料的进口。以色列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发展道路,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即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基布兹集体农庄。一部分人从事农业,其他都是兼业者,就是所谓农工一体社会。农业合作部门也引进利用剩余劳力的某些工业生产项目。农业生产本身也将所有畜产品、谷物、果树、蔬菜花果等加以组合,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发挥。以色列农业的发展取得子很大的成功,究其原因主有三条:①因地制宜的发展;②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和紧密结合;③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从而取得了很高的效率。
l 我国的生态农业
70年代来,学术界对我国农业发展道路进行广泛的讨论。1980年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我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一词。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以全面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为目标。1982年,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协会在四川乐山召开会议,正式向主管部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同年国务院环保护领导小组办公(以下简称国环办)与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在昆明和广州联合召开了"应用生态学原理增加农业生产"的国际学术会讨论会。随后国环办开始组织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当时建筑界对"生态农业"这个词,甚至生态学的含义,都很不熟悉。我因调研民居,看了四川崇庆县的沼气利用有感,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登在《世界建筑》上,题为"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运用",介绍了我在四川见所闻,直至谈及菲律宾的马雅农场,并深入浅出地举例介绍了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思想--"生物控制论"八项原则的革命性变革。不久,我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看见我第一句话就问我怎么会想起有关生态学的文章。我只笑笑,说自己有兴趣看了一些之方面的外文书,感到其观点很有道理,如大多数搞建筑的同行不理解,我也就不写了。没有想到20年后的今天,规划、建筑已形成了与生态学有密切关联的学科群。1982年北京市环科院的卞有生研究员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在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建立生态农业试点,这是我国第一次对生态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定量的研究与实践。该村在生态农业建设之前,产业结构单一,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中78%,饲养业占6%,农田每年产出秸杆100万公斤,除部份作为燃料外,大部分丢弃田间路边,秸秆还田率仅10%。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后,为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发展了饲养业,先后建了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及农机修配厂等,形成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留民营的各农户都建了地下沼气池、地面的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沼气环节渗入种、养、加的生产结构中,通过综合利用和各层次的循环利用,使全村的各项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有效地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了土地资源,增加了农业后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由69万元上升到422万元,增长6.1倍,净产值由43.1万元上升到163.1万元,增长3.8倍。人均产值由840元上升到4906元,增长了6倍。劳动平均产值由1592元上升到10940元,增长6.9倍,人均分配由1982年的405元上升到1987年的1250元,人均实际收入达到1600元。稍后,南京环保所也分虽在南京古泉村和杭州一村建点试验,同时,我国生态农业从理论探讨进入实践试验阶段。
1984年初李鹏总理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同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保护部和农、牧、渔业部在江苏吴县联合召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在全国开展生态农业的试验示范工作。同年,转发了(85)国环字006号《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环保局在1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生态农场试点。不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开展了生态农业的试点研究,而且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也多种多样。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等七部、委、局成立"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8月已通过验收。目前51个试点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所产出的直接经济效益137亿元,投入产出1:2.25。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的纯收入的增长率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13.1个和9.5个百分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试点县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与试点前相比,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与试点前相比,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30.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4.5%,森林覆盖率则平均提高了3.7%,51个生态农业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500佳"的有 7个之多。目前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已达150个。第一个获得"全球500佳"的北京留民营村,已建成了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一高效、稳定、合理的生系统。该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留民营村为"世界生态农业新村",并被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这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留民营外,全国不出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先进典型、大至一个农业县、小至一个农业户,从平原到山区、从草原到水网区,形形色色,内容各异,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充分展现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实践成果外销国也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推动着我国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2000年 3月"全国生态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决经理温家宝批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开展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创新,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1世纪初,我国生态农业将进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拟新启动国家级第二批生态农业县100个,建设期为2000~2003,每个示范县(市)由中央投入经费30~40万元,省县各以1:1比例配备资金,同时带动一批省生态农业县建设,使生态农业覆盖面积达到2亿亩左右。建设生态农业是一项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