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从影响青少年发明创造选题的环境因素入手,运用大量实证研究资料,提出了影响选题的环境因素有宏观因素,即文化传统、经济形态与人口结构;有中观因素,即教育评价、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等;也有微观因素,即发明创造活动中的信息匮乏,应赛机制下的竞赛压力与教师的包办代替等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抑制下,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了自我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与动机障碍。
关键词:青少年 发明创造 选题阻力 因素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Topic-Selecting Resistance to Teenagers’Invention
and Creation
Wang Tianrong Being Education Lab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eenagers’ invention
and creation. On sufficient practical demonstrated
data, we suggest that the factors affect topic-selecting
mainly include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macroscopic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conventions, economic
forms and population frames; secondly, medium-scopic
factors, they are educational evaluations, behavioral
standards, social practice, etc; the last, microscopic
factors, for instance, the shortage of information
in invention and creation activities,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under the contest mechanism and the teachers’
mismanagement. Restrained by these interacted
factors, the teenagers are obstructed in self-consciousness,
recognition, motion, motivation, etc.
Keywords: teenagers, invention and creation, topic-selecting
resistance, analysis of factors
1.课题的提出:
回顾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创造的历史,因此,发明与创造,乃是人类生活的本质。21世纪是一个创造力竞争的世纪,在激烈的竞争中,国家的兴旺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发明与创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和思想观念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特别是拥有具有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的国家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要从孩子抓起,并对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及早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42年,美国科学服务公司和西屋电子公司合作,每年举办一次科学人才发掘活动。此外,美国还有许多由出版社、企业、基金会等举办的各种少年儿童发明比赛。日本发明协会从1941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全日本学生儿童发明功夫展”,同时还在各地组织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以推动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60年代至今,遍布全国的各类青少年课外兴趣小组,在著名科学家和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对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和探索。进入80年代,我国各地的中小学及各级青少年科技馆(宫、站、中心)等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在传统的青少年科技制作活动基础上,创办了“小发明俱乐部”、“小发明爱好者协会”、“青少年课余发明学校”等组织,使得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为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由中国科协、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运动总局)等五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于1982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在此之后,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分别在昆明、兰州、北京、成都、沈阳、南宁、天津、香港等地,以每两年一次开展活动。这些都说明了国内为对青少年创造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此基础上,80年代以来,各基层学校开展的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其活动涉及的课程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的形态,拓展到将其整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美国、英国、日本的一些学校还开设了独立的课程形态;在中国,如杭州垦山中学将发明活动与劳技教学相结合,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践创造发明。还有浙江省的新昌中学,以及上海的和田路小学等也开设了发明创造的独立课程。这说明,大家对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开展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目的来看,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作为出发点,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运用于实践,应用于社会。此外通过发明创造活动,使青少年了解技术发明的概念、过程和一般规律,初步掌握技术发明及其应用的主要方法和相关技能。最后,通过参与发明创造,使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等,从而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目前,可以欣慰地看到,现在有很多人开始从事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包括从研究创造力的结构,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和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创造力的理论来指导青少年的发明创造活动。然而有一个实际与关键的问题通常被人忽视,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三难现象:一是选题难;二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难;三是动手制作做成实物难。(详见表一)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选题难。然而,选题又是整个发明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吕型伟在为母校新昌中学编著的创造发明基础的而写的前言中提到:“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然是对的。我们不希望学生成为只会死读书,不会应用这样一群书呆子式的人物。但我总觉得这样两句话还不够全面。就是说要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又是谁发现、谁提出的呢?一个有才华的人,并不是在那里等待别人提出问题之后,才去分析与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许比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更难,更需要水平,也更需要勇气。甚至可以说,提出问题已经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此中可辨选题在整个发明创造过程中关键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地研究青少年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出现的选题难现象,分析它的阻力因素,对于大量从事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指导工作的教师来说,判断存在的阻力因素,研究切实有效的克服办法具有很大的现实参考价值,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2.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含义:
所谓“发明”,是指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做出的技术创造。关于“发明”,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指国家专利法所承认的发明,即“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广义的理解指所有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技术成果,包括那些未获专利的技术创造。[1]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小发明”,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大都出于广义的理解。
关于创造力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即创造人格的角度,创造过程的角度和创造产品的角度。吉尔福特认为:“从狭义上讲,创造力是指最能创造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而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实际上能否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2]这是创造力的人格定义。创造力的过程定义是把创造力作为一种过程,一种思考的方法步骤或阶段,或内在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及反应,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进行半经验或半相交的实验设计。[3]而创造力的产品定义是把创造力当作产品、设想的内在的特征来进行定义,主要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4]由于青少年的发明创造起源于专利技术发明,因此,它的定义更倾向于产品角度的定义。
但为什么要把“发明”和“创造”联在一起谈呢?这是由于“创造”包含着科学发现的成分,而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因此
,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较完整的涵义是指“所有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技术成果和科学发现。”
3.发明创造的一般程序与选题
在科学技术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各有其独特的经历。有些发明创造历尽曲折,有些却意外成功;有些发明创造一出现就引起轰动,有些却默默无闻,很久以后才被人类所了解,被实践所证实。发明创造的具体过程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错综复杂,而大体上都遵循着一般程序中几个环节。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三环节,一种是五环节。三环节包括:一是课题的形成与选择,二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三是发明的物化。持五环节阶段论者认为:一是选题;二准备;三酝酿(创造)四验证;五实施。因此,作为第一阶段的选题,是相对意义上的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选题,是发明创造过程中的首要关键环节。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是学生觉得无题可选,他们对生活中的课题缺乏敏感性;二是选择的课题项目难度较大,不切合实际;三是选题中出现趋同现象,对热点问题大家一哄而上。
4 青少年发明创造选题阻力因素分析:
4.1 剖析创造力的结构,探源发明创造的选题阻力:
关于创造力的结构,目前理论界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建立在智力结构模式上的创造力结构模式,如托兰斯提出的以创造能力,创造技巧与创造动机三者相结合的创造行为结构模式,又如阿迈布丽放在社会心理背景下的创造力结构理论,并强调了创造主体,创造产品,创造过程三结合,还有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重结构模式等等。另外,我国研究创造力理论的专家也对创造力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罗玲玲提出了创造力的结构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种,现实的创造力,即创造力的动态结构则是潜在的创造力与创造的情境动机的结合体。
我们认为,创造力的结构应对创造主体,创造产品,创造过程有一个综合的思考,因此,创造力结构应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领域技能、创造技能、活动动机。
创造力结构:
一、领域技能
包括:
1.该领域的知识
2.基本技能
3.特殊才能
依赖于
1.先天素质
2.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3.社会实践
二、创造技能
包括:
1.认知风格
2.活动方式
3.运用创造方法的能力
依赖于
1.训练养成
2.创造实践
3.个性特征
三、活动动机
包括
1.对活动的基本态度
2.从事该活动理由的认知
依赖于
1.内在动机初始水平
2.环境约束的强弱
3.降低外部干扰强度的能力
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先天的素质,也有后天的教育养成;有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也有创造过程中的认知风格、创造方法;既依赖于人的个性特征,也依赖于他对活动的基本态度,以及环境的约束与外部的干扰。由于青少年在领域技能、认知风格、创造方法、个性特征上都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环境因素会影响到创造过程尤其是创造的选题阶段,作为一种制约的因素,这当然不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就成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通过问卷与访问式的方法,对30位直接从事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指导的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影响学生发明创造的环境因素,详见下表,
综合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发明创造选题的环境因素。然后根据这此环境因素,测试创造主体对这此环境因素的反应,经过调查,前后两者的态度基本一致。
表:影响青少年发明创造选题阻力的环境因素
4.2 选题阻力的环境因素:
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环境因素,我们重新又对教师和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抽样情况和问卷表附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4.21 若干宏观因素分析:
4.211 文化传统的抑制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源流长,在这里并非要断言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因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世人皆之,还有数不胜数的例子让人不得不为充满智慧的民族所折服,但有些传统的文化思想确实也阻碍了青少年的发明创造活动,使他们不无从下手,克己复礼,对发明创造望而生畏。
如果运用哲学的视角,我们通常把原始生命力、本能社会性和创造理智性作为是人类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人类在生存中必须要有新的创造活动。虽然作为动物的生存来说食欲、性欲以及社会本能是基础的东西,但仅仅有这些对人类生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理智的精神作用。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熏染,我们对这种“创造的理智性”已经缺乏敏感性了,但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从青少年发明创造的评价标准看,选题所做的就是要唤醒这种“创造的理智性”,而这种“创造的理智性”又往往制约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或与文化传统。
再来审视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是克已,即做处理对人对已的关系时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手礼仁的规范。克已是复礼的基本条件,能克制个人非分的欲望,限制对私利的追求。当然,克已是不为利已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很多情况下利已与利他,利社会是一致的,过分强调克已,必然导致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性认识的偏离。如“防碎玻璃”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用克已思想来看,原来打碎玻璃的肇事者,必将要求他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行为,以免事故的再次发生而造成损失。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造成损失的肇事者却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他想要发明一种打不碎的玻璃,以满足他个人的愿望。而这种观点,首先考虑的并非是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否认,也有些自私,但这又是与利他、利社会相一致的。有位教师谈到一位学生意外地想要发明一种防爆灯泡,原因是自己在游戏中用竹竿把公用走廊中的灯泡给打碎了。在这类事件发生以后,我们通常的教育方式是让他不要再拿着竹竿到处乱跑,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样的传统思想是很难唤醒他那种“理智创造性”,即提出要发明一种防爆灯泡的创造思想。还有很多“偷懒”的例子,如有的学生发明的“方便钓鱼器”(鱼咬饵了会自动提醒,钓鱼者不用守在钓鱼竿旁),如“水位自动报警器”,(游泳池的水位提醒装置)等等。如果用克已思想作指导,学生是很难有这些创造火花的。
二是中庸,孔丘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动都要中道而行。如果一切遵循这个规则,世界上也不会出现哥白尼。而哥白尼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举足轻重。如果用系统论的原理来解释,即要远离平衡态才能更好的发展。有位教师说,开始有位学生提出平顶屋面注水能防渗漏,这让他无法接受,但他容忍了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态度。接着,他带领几个学生通过多年实验,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原因是注水后屋顶温差较小,屋顶建筑物不易产生裂缝,因此也就不易产生裂缝。此外,屋顶注水养鱼还能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如果一切中道而驰,学生哪敢提出在层顶注水以防渗漏呢?然而很多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很少有人能让学生去做这样“荒谬”的实验,在问题提出的一开始就被否定了,包括他们自己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有位教师说,多年前有位学生提出要发明一种液体肥皂盒,但他却对他说:“人们更习惯于用固体肥皂,你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却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想法。”他当时的中庸之道把一个很好的选题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种误解,即只要按照大部分的意愿行事,就是最佳的选择。原来,液体肥皂逐步受到欢迎,这时再来发明,已为时过晚。而新的用皂理念可能又在产生,但在液体肥皂流行的年代,这种未知的“新的用皂理念”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但却需要有人来发现这个问题与提出这个问题,而这个发明,恰恰又是下个用皂年代的产品。因此,发明创造是要打破中庸的,而满社会的中庸,又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呢?
三是缺乏幽默。1981年,托兰斯做了一项研究证实了创造动机与幽默的质和量有显著相类的假说。他和唐森德(Townsend)一起,对29名研究生实施创造动机和起标题(Mup)测验,让他们给一套四幅卡通图起幽默的题目,按质量和数量给分,结果CMS与幽默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2,与幽默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46。[5]幽默与创造很有缘份,首先幽默可以活跃思想,摆脱传统和现实的束缚,激发人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发明创造提供直接的思路。幽默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还有一些现象,某些大公司意识到幽默的价值,开始招聘幽默顾问,在员工会议等活动中进行指导,使他们感到是在宽松的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工作。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不过其位置在人的“较深层的自我”里面。他把人的动机与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创造力(创造自由)被看作是最高层次,却达到了自我实现。他指出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常常去“挖掘”才能获得它。而现实的青少年教育中,在它上面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结果尘土”。他特别强调初始创造力和继发创造力的区别。初始创造力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不过好多人遮掩了他们的无意识区域,于是只剩下了继发创造力。而幽默有助于解放他们的初始创造力,促使他们发现问题,为发明创造的选题铺平道路。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位教师谈到他经常鼓励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幽默小故事。他说,这可以为他们寻找一些经常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提供帮助,而这些细节恰恰是生活发明的来源。例如,很多幽默小品都蕴含着许多小发明的课题:“家庭厨房着火”的慌乱场面,“作客进房要换鞋”时的尴尬;“电话误放”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于是就有了要发明“家庭简易灭火器”、“速效吸尘毛毡”、“电话误放提醒装置”的想法,不久发明的产品便问世。但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生活中往往不容忍学生的幽默言行,导致青少年思路僵化,一定程度上断了发明创造的源头活水,怪不得学生要大叹选题难了。
当然,这里无意贬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是这里有一个继承与发扬的问题。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不是用传统的文化去束缚,还是应给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视角。
4.212 尚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分析,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农业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主要是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和农业劳动技能,基本上没有对人的创造力要求。在工业社会阶段,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主要是掌握以工业社会为背景的社会、科学知识,能熟练掌握与所从事的职业相联系的工业技术和劳动技能。社会仅对少部分人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在信息社会(现在也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主要
是掌握以上信息社会为背景的社会、科学知识,能熟练掌握某些方面的专业性的劳动技能,社会对大多数人都提出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国情是许多地区还处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因此现有的产品产业结构决定的劳动结构使社会对人的创造程度要求并不是很高。当然,对我国来说,在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上实现赶超,反过来也要依靠人的创造力。但这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另外,我国还处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还习惯于用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中已经形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来运作,造成了许多经济行为主体,甚至有的直接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大量的决策趋同现象,由此引发了“一哄而上”的形形色色的“热”现象。许多教师认为,青少年在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课题也常常会受到“热”现象的影响,关心社会热点这是好事,但大家一哄而上发明成功的概率就不大。
4.213 特殊的人口结构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但现在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城市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独生子女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地区教学班人口数量偏高,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二是独生子女现象有利有弊,大部分家庭的民主性较前有进步,但调查表明,许多生活实践中包办现象还很严重,使青少年缺乏社会生活的基本体验,有位教师说得好;“我们的孩子不会使用生活中的许多工具,他怎么会从这些未曾触摸过的东西中体验到存在的困难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他就无法发现这些东西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发明的课题。”
4.22 若干中观因素分析:
(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抑制因素)经过调查:大家集中反映的是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评价”、“社会实践”、“学业负担”、“教师力量”的直接影响,其中也谈到对发明创造的必要设备及学校与家庭的支持系统的间接影响。
4.221 “行为规范”的过高要求,“社会实践”的形式主义,断了学生发明创造选题的源头活水。
有位小学教师风趣地说:“低年级学生外出春游,一半时间是在排队。”这当中也反映了班级人数较多给教师带来的困难,但也反映了“行为规范”的烙印。必要的规范固然重要,但不能带上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把学生的言行都垄断了。例如,教室里的投影仪经常会发生图像失真的现象,有35%学生觉得作为学生应尽量克服困难,将就着用用。有34%学生希望老师能换一个质量好的或通知电教老师来修理,有31%的学生表示自己尝试调试一下。事实上要解决图像失真的现象并不难,设计一个可以升降的调节装置即可。而那些被要求“不许乱动”的学生,当然不敢冒失行动,以“惹祸上身,这难道不是“行为规范”的过失吗?而只要试一下,就能发现只要改变平放在投影机上的投影片角度,就可以解决问题。此外,许多被调查的教师与学生反映,现在的社会实践确实比以前多了,但很多是走过场,社会实践中看的多、听的多、动手的却少,讲纪律的多、做实验的少。回来还要写心得体会,讲出来的也是空的多。运用陶行知的创造过程理论,他认为行动是第一步,他说:“处处可以看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9]这就是他所言的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我们的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发明的课题。经调查,以宝山区1999年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参赛课题项目来看,涉及学校生活的课题占45%。涉及家庭生活的课题占了35%,而涉及社会生活的课题只占了20%。但实际上社会
生活的领域非常宽广,要让学生参与实践,例如“小型农用喷粉机”,“树木注射除虫法”,都是前几年学生参与学农实践后做出的小发明,千万不可走马观花,断了学生选题的源头活水。
4.222 “教育评价”上的失衡,“师资内量”上的薄弱,使发明创造的选题空间狭小,后劲不足。
学生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普及程度不高,同样,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指导的教师也少得可怜,学生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并未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得到拓展。例如,在让学生回答“当你在劳技课上或在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时,你觉得怎样才会得高分”,有61%的同学回答说严格按照书本要求或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才会得高分,只有39%的同学回答说自己作些改动,可能会对原作品造成一些破坏才会得高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但由于这些活动多由一些所谓的“副课”老师指导,而被“主课”老师垄断的班主任并没在班级中对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与相应的评价,参与发明创造活动的学生选题动机显得后劲不足。况且学生在相当有限的认可范围请教相当有限的此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而他在某些教师那儿得不到相关的启示,错失很多选题的机遇。比如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不小心碰翻了铁皮铅笔盒,得到了老师的一个瞪眼,而另一位同学在科技老师上课时,不小心地把铁皮铅笔盒碰翻在地,老师让他想个办法让铅笔盒不易掉地,于是“凹面桌子”,“吸盘铅笔盒”的大胆设想就产生了,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学校教育是如何来评价的,还有多少教师能做这样的启发?值得深思。
另外,有43%的学生反映搞发明创造没有时间,其中毕业班的学生尤为明显,有些学生选了课题也没有时间实施,以后他们就不再愿意选题了。这与他们的学生负担是成正比的。此外,有些老师认为,学校缺乏一些发明创造的环境氛围,如可以布置一些青少年的发明作品或适当展示某些实物发明的不同阶段,或同一类型不同产品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区别。如某个学校少儿科学院发明创造学部的小“研究员”,召开例会的时候让每位同学带一件相同类型的产品(如牙刷),然后放在活动角内,一起来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发明课题,而大部分的学校却缺乏这样的环境氛围。
4.23 青少年发明创造竞赛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31 应赛机制下的选题压力
现在的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已作为全国的示范性科技活动项目之一,每次参赛的水平也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但90%的被试教师认为,每次区级参赛的项目限额几个,而且基本以参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普及程度仅作为参考指数,而且并不作深入的调查。应赛机制下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追求获奖的压力,老师的包办代替。普及程度不予考虑,都对学生的选题带来压力。以奖牌论英雄,但得到奖牌的毕竟是少数。这种现象一是造成很多学生对自己的选题信心不足,二是造成教师代替其进行选题。
4.232 活动组委会缺乏相关领域或产品的信息网络服务,选题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很多学生反映,在他们选择好一项课题作为自己研究意向时,经常被指导教师告知此项课题已有人发明,或他们满怀信心参加竞赛,但却名落深山,原因是同类产品已经发明。信息的匮乏对青少年选题带来很多盲目性,活动组委会有义务为参赛选手提供相关产品信息服务,或作一些服务指南,以不致于他们在选题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失败多次就会让我们的学生误认为前人都把发明创造给做完了,我是插不上手的,他的再次选题将会受挫。-11-
总之,经过问卷调查造成青少年发明创造过程中选题难的环境因素错综复杂,本课题无意面面俱到,接下来来研究他们对学生选题心理上带来障碍。
4.3 选题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4.31 选题过程中的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上的障碍,主要是对自己缺乏客观公正估计,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者认为自己没受过某个专业的训练是外行。例如,经过调查,有
81%的学生认为发明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去做,而有19%的学生认为聪明人与专业人更适合去做。此外,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存在着另一种过分自负的障碍,认为只有自己能作出创造,总想一鸣惊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又羞于提出,又常取笑于别人不成熟的想法,结果一事无成。
4.32 选题过程中的情感障碍:
害怕失败,不敢冒险是最主要的感情障碍。一些新的设想尚未成熟时,社会对陌生的东西存在必要的戒备,创造者要面对不仅是认知上不能容忍的拒绝状态,为了不使自己陷入这种困境,许多人不愿意提出问题,是担心自己的设想失去团体与社会的认同,
从而缺乏归属感陷入孤独。两项调查初露端倪,一是“设想你决定去做一项小发明,指导老师却说这个发明不好,可能会失败,这时你会:有62%的学生选择“另外选择一个新项目”,有38%的学生选择“继续做下去,哪怕失败”。还有一项调查是,“假设有个同学想要发明一种‘免水洗手液’,你会觉得这个方案”,有59%的同学认为这脱离现实,成功的希望不大,有41%的同学认为可以去试试。
4.33 选题过程中的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主要是感知不敏锐,功能固定,过分遵守规则,缺乏独立见解,崇拜权威,经验主义等。“盲目听从指导老师的意见不作具体分析,另外选择一个新项目”,这里除了在情感上存在着不敢冒险,而且在认知上存在崇拜权威,缺乏独立见解。另外“免水洗手液”其实已有学生发明,但大部分学生认为洗手是一定要用水的,这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着功能固定与过分遵守规则,及经验主义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突破性的找到课题。其实,打破既定规则的创造是高层次的,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规则障碍。
4.34 造题过程中的动机障碍:
动机的最大障碍是与自我意识障碍有关的障碍,即对创造不感兴趣,满足于做好常规工作,经调查,有3%的学生甚至认为创造发明与已无关。
动机方面的另一个障碍是认知需要上的浅层化,只有了解需求,没有理解需求,缺乏深层探讨的驱动力,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产品都很好,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存在这种动机障碍的学生是无法发现新的课题。
选题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领域技能,认知风格工作方式,创造方法,人格特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青少年期这些方面尚未成熟,因此环境因素的比重就加大了。此外宏观、中观、微观选题环境因素的阻力作用,对创造主体的各个方面(即领域技能、创造技能与活动动机)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
5.问题与思考:
由于视角有限,本课题就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发明创造选题的影响,做了初步的调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入研究,其中包括阻力克服的研究。此外,在另一篇“创造发明课生活场景实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
,课题就“角色体验”学习策略促进有效的创造选题,作了一定的尝试研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