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过了好几个文件,包括《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框架公约》通过得并不轻松.在拿到里约会议上之前.联合国设立了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一年半的马拉松谈判,才在1992年5月22日(离里约会议开幕还有12天)达成协议.这样,人类总算是有了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中国是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的.
《气候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到了1995年,已经有超过50个国家批准了《气候框架公约》,于是公约的缔约方第一次大会于当年的4月在德国柏林举行.会议规定,今后每年都举行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
1996年.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到了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一个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的公约”有了《气候框架公约》.为什么还要有《京都议定书》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
调办公室主任高广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许多的国际公约,在制定完以后,都
会再有一个议定书来具体落实.比如1985年联合国通过《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协定》后,又在1987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
《气候框架公约》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概念性的公约,对各国的约束力也是很含糊的,要真正能达到使各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就需要订立一个约束力更强的、明确规
定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之义务的议定书.《京都仪定书》包括有28条条款和两个附件,具体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也就是说.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准.从2008年至2012年,平均减少5.2%.具体是:欧盟及东欧国家减排8%。美国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国是6%.所有承担减排义务的国京都是发达国家,也就是《气候框架公约》附件1所列的37个欧洲国家(它们通常被称为“附件Ⅰ国家’),加上摩洛哥和列支敦士登.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具体的减排义务.
为什么只规定发达国家的排放量?这就涉及到《气候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基本原则:全球各国对气候变化负有“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中国农科院气象所所长林而达,也是中国参加《京都议定书》谈判的专家组成员,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这是历史的责任,是从公约一开始谈就制定的.说“共同”,就是各个国家都有责任.说“有区别”,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就开始烧煤烧石油,烧了二百多年了,现在该轮到我们发展中国家烧了,环境变坏了,需要限制了.所以从公平性上讲.发达国家应试率先采取行动减排.发展中国家现在没有具体的指标.只是说.你们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联合国工作很久的发展中国家高官都认为,《京都议定书》是目前为止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的一个公约.
为了让《京都议定书》能够真正有效力,《京都议定书》还规定了生效的条件:必
须有55个国家批准议定书,而且批准的国家必须占到·附件I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
量的55%,这样.议定书才能在其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
国际气候风云的合纵联横
仔细研究一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条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世界各国对美国宣布
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么愤怒了:美国占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6%.它一个国家退出,
再跟上—两个国家不批准议定书.很容易就达到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的45%以上,《京都议
定书》就甭想生效了.《京都议定书》不能生效,最着急的要数由巴哈马,古巴,牙买加、马尔代夫,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加坡、图瓦鲁等岛国们组成的“岛国集团”,因为它们面临气候变暖的威胁最大;其次,是欧盟国家,他们在减排温室气体的态度上非常坚决,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已做得比较成功,另一方面他们担心:气候变暖造成的大洋环流改变,将使欧洲气候变冷,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环境。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组成的“伞型集团”,态度微妙。其中美国是反对派,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俄罗斯是骑墙派。
林而达说:“议定书是这样要求的:199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折成碳是37亿吨,首先要求他们在2000年降到1990年的水平.而公约是1992年签订的,到1997年时二氧化碳量已经又比1990年升了,现在还在升.这样实际要减的就不只是5%,它们就觉得成本大大了,有点后悔.”
在环境谈判后面的每一个小数点,都是经济利益的讨价还价.据欧盟发表的一份《欧洲气候变化计划》(ECCP)披露,欧盟国家每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减量成本仅20欧元,约合18美元.但日本就不行了.日本环境部声称,他们每吨二氧化碳减量成本可能高达95美元.而美国呢,是世界上的头号能源消耗大国,它的减排成本也很高.根据《气候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供的数据和荷兰学者研究的估计.至20lO年,美国要承担4.24亿吨碳的减排义务.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估计美国大约为此要花费380亿美元,也有人认为美国人为此要花上千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2000年11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第一期会议就无果而终.因为在台上一
些发达国家执意要用所渭“抵消排放”和“换取排放”方案.来实现“减少排放”.林而达解释说:’它们提出,我能不能用别的办法,比如能不能用造林或是减少毁林,森林管理,农田管理土地吸收碳来抵消我减排的承诺.这个成本.大概一吨:二氧化碳大约只有20美元。”
但是这样一来,并不能真正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特别是工业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这种无诚意的承诺不光发展中国家不答应,就连欧盟也难以接受.海牙大会因此陷入僵局,11月25日,海牙会议在延长一天后仍无法达
成协议,只得不欢而散.
转年到了2001年7月,《气候框架公约》,的第六次缔约国大会在德国波恩举行续会.会前,人们普遍情绪悲观,对会议能取得什么结果不抱大大希望.因为就在当年的3月,美国已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的行动,使得其他一些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生动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表示要跟美国走.俄罗斯却在讨价还价.国家气候协调办主任高广生向中国《新闻周刊》披露,俄罗斯原本说.他们国家森林每年大概可以抵消掉1760万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但是就在这个数字被各国接受的2天以后,俄罗斯又提出他们重新计算出的数字——5000万吨.
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三,它的态度也非常关键.据路透社报道,到了会议的最后一刻.欧盟向日本首相小泉发出了一份限时11小时的最后通牒,期望日本能同童《京都议定书》,挽救这份国际公约.用西方媒体的话说:《京都议定书》的命运将在几小时内由日本决定”.
日本死咬的—条件.就是要修改惩罚措施.本来为使《京都议定书》能真正实行,欧盟坚持采取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承诺期内少完成一吨的减少排放量,则必须在下一个义务期内多完成1.3吨的配额.日本死不同意这一条.谈判彻夜进行.当时一位日本外务省的高官叹道:“要收局只能靠神仙了.”在经过36小时令人精疲力竭的部长协商后,最终以欧盟的让步达成了妥协:在惩罚措施上增加特殊条款,对日本实行豁免权.
7月25日.波思会议在濒临破产之际起死回生.除美国以外的177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就如何贯彻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达成一致.整个世界都为“波恩”拯救了“京都”而雀跃.然而波恩会议实际上做了许多妥协.除了对日本在惩罚条例上特殊照顾外.另外很重要的让步有两条:其一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俄罗斯)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其二是“排放贸易”
,就是一个发达国家可以出钱购买另一个发达国家的排放权,这一条对俄罗斯就非常有利了。因为长期经济下滑,工业开工率很低,能源消耗减少,气体排放量早已达标,它可以将手中没用完的排放指标卖给像美国或日本这样的污染大户,换取经济利益。
波恩协议做的这些让步实际上降低了《京都议定书》的标准,扣除抵消的部分,全
球削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有1.8%——这个数字在《京都议定书》中是5.2%.但是,
波恩协议终于保住了《京都议定书》的成果.难怪在会场外抗议的环保组织都自我安
慰道:“有总比没有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