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增产的根本在品种,而培育新品种的关键又在种质资源的突破。种质是育
种的基础材料,就像在工业上要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优良的原材料一样,要培育
出好的品种离不开优良的种质。而当时国内却难以找到理想的种质。
1970年,一个原产德国被称为“牛朱特”(Neuzucht)的育种材
料表现十分突出,抗病能力特强、穗大粒多,这使李晴祺、包文翊喜出望外。可它
也有明显不足:植株高大,成熟期竟比一般小麦晚了27天,很难与其他材料组配
。他们决定顶着困难攻关,期望用“牛朱特”这一有棱角的“偏材”创造出育种上
的“奇材”。
就这样,1971年课题组围绕利用“牛朱特”确定了杂交组合,正式开始了
这项创造“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的研究。十个寒暑过去了,到1981年夏
收,他们终于从112个选系中确定了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型,完成了种质创新的
全过程。该种质不仅配合力好,还有遗传传递力强、含有利显性基因多的遗传特点
,并发现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抗病基因。课题组取这一种质的三个亲本(矮丰3
号、孟县201、牛朱特)名称的第一个字,把它定名为“矮孟牛”。
通常,培育一个冬小麦品种要10年左右时间。为了提高育种效率,课题组在
快速利用种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每年早春,他们在温室收获种子后就拿到青海
春播,8月份收获。这样一年两代,使育种效率提高了一倍。为了加快新种质的利
用,每年麦收前,他们都要邀请基层的同志来农场实验基地看育种材料,并给品种
打分。秋种和其他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课题组则派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指导生
产。由于做到了这几个结合,他们培育的小麦品种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
如果说农民还有农闲的话,搞育种则是一年四季忙个不停。“五一”节搞杂交
,国庆节忙播种,暑假考种、备种、搞总结,寒假春节还要天天在温室里干。每年
五六月份,是育种工作的黄金季节,也是科研人员最忙最累的时候。这个时候李晴
祺一定要到各地看麦子,半个多月时间要跑遍全省各基点。
在课题组里,包文翊年纪最大,不管任务多重,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麦
收前的田间调查很辛苦,包文翊总是第一个进试验地,最后一个离开。六月天烈日
当空,麦地里温度常常高达三十八九摄氏度,站在麦田里观察记录,棒小伙子干长
了都撑不住,可今年已经79岁的包文翊大忙时每天要在地里工作近10个小时。
就是这一点一滴的辛劳和汗水,铸就了“功勋种质”的不朽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