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院士主要经历
徐光宪,男,1920年生于浙江,著名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技术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稀土研究中心主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International
J of Quantum Chemistry》国际编委、《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Research》编委、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亚洲化学会会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中国稀土学报》主编,《Journal
of Rare Earths》主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徐光宪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成就显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8本。他提出了核燃料的协同萃取体系的新分类法;提出共价新概念及量子化学定义,论证Be的共价为6,Ni的共价为8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和计算最优化工艺参数的理论公式及计算机程序。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研究集体还提出稀土串级萃取“一步放大”新工艺设计专家系统,可以根据我国品种繁多的稀土资源的不同组分,和多种产品的不同纯度规格以及收率要求等市场需要的变化,在一周内拿出优化工艺流程和参数,不经过传统的小试、中试、扩试,再到工业生产的模式,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并建立了包括“三出口”、“轻、中、重十余个稀土元素全分离”、“高效的新启动方式”等多个稀土分离新工艺流程,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这些成果在过去25年中在全国推广应用,为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一和高纯稀土的生产和国际贸易超过法、美、日等国,领先于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徐光宪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等多种奖励。通过上述教学和研究工作,徐光宪院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放射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化学的人才,他们中很多现已成为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化学学院黎乐民院士、黄春辉院士、长江教授严纯华(973首席科学家)等都是徐光宪院士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