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整个国家犹如一个清洁、美丽的大花园。这一方面是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观念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从德国家家户户门前的垃圾桶到商店的购物,无处不体现出德国人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
初到德国的人难免会对家家户户门前花花绿绿的垃圾桶产生好奇。每户德国居民住宅门前一般都有黄蓝黑绿四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桶上都贴有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黄桶上列明装废弃金属、包装盒和塑料,蓝桶和黑桶分别收集废纸和普通垃圾,垃圾桶家族的新成员绿桶则收集从普通垃圾中新分类出来的茶叶和蛋皮等生物垃圾。在倒垃圾方面,德国的规定事实上十分繁多,但大多数德国人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办事。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废物再利用和降低垃圾污染,同时又能增加经济效益。实施了多年的垃圾分类回收,是德国重视环保的一个缩影。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将丢弃的塑料制品、罐头、绿色和白色瓶子、纸张严格地进行分类回收。刚去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有一件事很不习惯,那就是烦琐的垃圾分类。由于其中有许多条条框框,尽管许多留学生以入乡随俗的态度认真而谨慎地对待,还是会在不少场合受到批评。有一次,一名中国留学生将装牛奶的纸盒扔到了装废纸的垃圾桶里,结果他的德国邻居毫不客气地说因为牛奶盒的表面有一层塑料薄膜,所以它应该扔到装塑料的垃圾桶里。另一次,他白天将香烟盒扔到装废纸的垃圾桶里,晚上回来房东为此专门找其“谈话”,原来他犯的严重错误是没有将香烟盒里的锡纸取出来。许多到过德国的人感叹那里的生态环境如此优美,殊不知其中包含着诸多的因素。垃圾分类是一方面,公众的综合环保意识与素质也体现在其中。
德国在垃圾处理上是这样的:对可以分解的有机物垃圾处理可以随意一些,因为它可以作为林地、草地或耕地的肥料;而对不可降解的垃圾则要求非常严格,必须送到垃圾站,特别是废电池,绝对不可以随意丢弃。德国雕塑家用城市垃圾精心制作了数千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并频频展出。这些精湛绝妙的“垃圾雕塑”展出后,不但取得了社会艺术效果,而且还为垃圾的消纳另辟了途径。显然,精明的外国人巧用垃圾做起了环境广告。德国科学家把不能造纸的破纸、破布粉碎后放进混凝土中,制成弹性混凝土。经过实验,这种弹性混凝土很适于铺设公路。
在德国,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人们不忍心去破坏自然,破坏它简直就是罪恶。在这里,人与鸟兽共存、和睦相处的景象随处可见。旅馆的草坪上有野兔,天鹅、野鸭在水中嬉戏,全无生命之虞,人们对它们伸出的是援助之手,绝不会为一餐之美而断送其生命。
德国人连苍蝇都不打,真有点“怜鼠多遗饭,护蛾不点灯”的意味了。德国是第一个赋予动物以宪法权利的欧洲国家,德国议会前不久通过了一个宪法修正案,指出“人和动物享有平等的权利”。虽然,德国现行法律对动物饲养的环境和保护已有明文规定,但这是第一次将动物放在与人平等的位置上,并且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德国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在游乐场、公园,凡是游人行走的小路,或是儿童游乐的场所,都铺上了碎木屑。德国小城镇教堂建筑别致,或依山,或傍水,既增加了教堂的神秘色彩,又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在商业街上,也不显得喧闹。如果走累了,尽管找一些能坐的地方坐下去,裤子上绝不会沾上尘土。“马路餐桌”遍布,却不用担心沙尘和卫生问题。
老人在晨曦中全副武装,端坐河边,安详垂钓。大鱼光顾的时候,垂钓者并不急着去抄鱼,而是慢慢遛鱼,尽享其乐,然后提起鱼,又放回河中,真是“钓翁之意不在鱼”也。
德国的旅馆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提示:亲爱的客人:环境保护从点滴做起。你可以选择———如果重复使用毛巾,就把它挂起来;如果需要更换,就将它放在台面上。这则告示提醒客人,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毛巾的更换次数。
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由于推行工业化,莱茵河受到严重污染,鱼类几乎绝迹。为了恢复莱茵河的本来面目,政府下大力气对莱茵河进行了治理。
污水处理需要大量能源,花费很大,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开发其他能源,并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来补充能源,形成良性循环。德国人家庭房屋顶上都有一个太阳能转换装置,这是用来供应洗澡所用热水的。实际上,有的地区充满阳光的日子在一年中只不过是两个月,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尽量加以充分利用。屋檐下半圆形的管道细心地收集着雨水,贮存到院中的一个井里,以备浇花园之用。
德国共有19个核电厂,但德国环境部已决定分阶段逐渐停止利用核能,关闭核电厂,寻找新能源。去年4月,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生效,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生产可再生能源实行补贴。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实施这项法律,推动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2010年德国生产的生态电能在其电力生产结构中所占比例比目前提高一倍。由于“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德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新增风力发电机1496台,装机容量提高了1668兆瓦,使总装机容量达6113兆瓦,超出居于第二位的美国约2500兆瓦。在正常年景,德国的近9400台风力发电机能够生产115亿千瓦时的电能,可以满足德国总用电量的2.5%。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得益于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
一年级的新生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记事本封面一片绿翠,上面印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可以见到的风景一样。这不是供写字或做作业的练习本,也不是一般的日记本,更不是一本普通的画册,是环保记事本。环保记事本的设计很精心别致,扉页之后的每一页的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风光照片: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庄严雪山,干净得发亮的河流,静谧神秘的月夜,撒腿飞奔的鹿群……编者意在告诉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生活的优美环境,也热爱我们身边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生灵。
下面是从一位小朋友的环保记事本上摘下来的记录:周一,我为濒临灭绝的灰鹤捐了一马克的零花钱;周二,夜里睡觉忘了关灯,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周三,上图画课时连撕了3张白纸,老师说,造纸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惭愧;周四,我发现妈妈只为洗我两件内衣就开动洗衣机,浪费水、电,妈妈接受我的建议,等衣服积多些时洗;周五,哥哥得知开赛车会排放污染环境的有毒废气,就想出了弥补的办法——每人每年额外种20棵树;周六,爸爸去超市购物准备开车去,后来听了我的话改乘公交车,既节约了汽油,又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排放;周日,我丢垃圾时发现没有分类,于是不顾臭味将垃圾分类后才丢入垃圾箱。
不难看出,事事注重务实的德国人,连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同样讲究务实。他们并不满足于讲大道理,强调要求孩子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和形成种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这种精神,令人佩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最根本的是要有从我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的环保意识,并形成落实于行动上的行为习惯。这便是德国儿童环保日记给我们的启迪。
德国的教室很大,右前方有洗手池和杂物橱,洗手池边的地上放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习惯孩子们早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并养成。杂物橱里放着孩子们喝茶进餐用的杯碗,所有容器的材料都是玻璃、金属或是瓷器,而没有塑料和纸,因为前者都可重复使用,对水、石油、电等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少,且都可回收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相比之下,后者就不那么“绿色”了。
就像中国学校里有值日生,德国小学生也有轮流值日的制度,但他们的值勤内容是负责能源节约,即控制灯光和供暖。例如只有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才打开日光灯,且先打开远离窗口一边的灯,再打开临近窗口位置的灯,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冬天供暖时,气窗是不打开的,因为热空气主要浮在上面,不能“漏”掉,下面的大窗只在课间开启5分钟左右,达到通风换气目的;暖气的输入应随时调节,当教室里够热时就关闭暖气。
热爱大自然的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有课程中,而且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学着种树种花甚至种庄稼,以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赐。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太阳能玩具制作大赛、健康早餐会等活动,诱导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和关爱,教会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希夫海德——科林生态保护区,有专门为孩子们建立的小农场,柏林的孩子们有时也会到这里来住上一周,学习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知识。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德国的孩子也许不会懂得很多环保技术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播下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种子,那是一种信念,一种生活的态度,靠的是引导和熏陶,而非机械的灌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