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在50年前不仅完成了DNA结构模型,它还造就了12个诺贝尔奖,成为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著名研究机构。其突出的原创性科学,不是通过计划产生的,而是以优良科研环境和管理体制鼓励杰出科学家发挥才智、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来实现的。
该实验室前身是19世纪后期建立的著名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它当时聚集了一大批物理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如首任主任麦克斯韦是著名电动力学和电磁理论专家;瑞利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奖;汤普森获1906年物理奖;芦瑟福获1908年化学奖;布拉格父子获1915年物理奖等。
桑格获1958年化学奖,他还发明了DNA测序方法获1980年化学奖;华生和克里克的DNA结构模型1962年获医学奖;佩鲁兹和肯德鲁解出蛋白质结构获1962年化学奖;克鲁格获1982年化学奖;米尔斯坦和克勒获1984年医学奖;沃克获1997年化学奖;布勒纳、萨尔斯顿和霍维茨获2002年医学奖等。实验室对这些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它们成为对全人类的贡献。
该实验室建于1947年,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小布拉格向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提出建立"生物系统的分子结构单元",1962年扩大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集聚了一批著名生物学家,成为一大型研究所,有66个课题组、200多名研究人员。
其科学环境和管理是精英管理的典型。从20世纪40年代起,其研究经费就从来不需要研究人员发愁,许多研究员从没写过经费申请。主要由实验室主任申请经费,便于研究人员集中精力搞科研。
其人才队伍采取精英评价制,根据对科学才能的洞察力、对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选拔人才,支持研究。它不在意发表论文数目也不在乎在什么杂志发表,而看重扎扎实实、有长期深远或重大意义的研究,忌好大喜功、大规模攻关。佩鲁兹对血红蛋白结构研究于1939年开始,到1959年才获重要成果。布勒纳1963年开始线虫研究,1974年才有第一篇论文。不少著名专家的论文不多,没人在后面催赶,否则很难说他们能做出那些优秀贡献。佩鲁兹和萨尔斯顿缓慢研究时,还是无名小人物。正是其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专家管理体制,才使有才华的科学家对科学生涯有信赖和追求,不必用论文衡量,而去努力追求最重要的发现。
其科学家不分年资互相激励支持,不贪他人之功,形成良性循环。布拉格用自己的诺贝尔奖声望支持佩鲁兹和肯德鲁,后两者又支持克里克和华生做与导师课题无关的研究。1953年克里克和华生研究出DNA结构后,两位导师无丝毫妒忌,继续自己的研究,1959年才有较好结果,4位昔日师生1962年在斯德哥尔摩同台获奖。佩鲁兹支持布勒纳甘冒许多人笑话而研究线虫;布勒纳支持萨尔斯顿和霍维茨做胚胎分析;桑格支持米尔斯坦进行和自己不同的抗体研究。这样的良好风气才推动不断产生卓越成就。
实验室重视科学家的工作而不在乎他们的性格和研究风格,既有华生、克里克、布勒纳等才华溢于言表者,也有佩鲁兹、桑格等性格随和低调者,他们都其乐无比地勤奋研究,风格迥异而互补,敬重对方科学内涵而不在乎外表性格。
实验室位于英国上流教育中心,但它兼容并蓄,广纳各地人才,重用真才实学者。既有赫胥黎这样科学世家后代,也有佩鲁兹、克鲁格和布勒纳那样的流亡穷犹太人,还有华生那样的急性美国人以及米尔斯坦那样的避难者。
其科研体制和模式不同于美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较重视论文的模式。目前德国最重要的研究机构马普学会也不同于美国模式,马普用较大量经费支持200多个实验室,鼓励长期基础科研。这些成功的科研体制和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钠氧化钴的热电效应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小组﹐根据实验的结果推论﹐钠氧化钴所呈现异常优越的热电效应﹐应该是来自电荷自旋的结果。
所谓的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 ﹐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洞) ﹐因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而这个效应的大小﹐则是用称为thermopower(Q)的参数来测量﹐其定义为
Q = E / -dT(E为因电荷堆积产生的电场﹐dT则是温度梯度)。 钠氧化钴(NaxCo2O4)
﹐是一种具有比普通金属高十倍的thermopower的热电效应物质。它的特性﹐是首先由日本的科学家所发现。然而﹐其它的科学家们先后利用了霍尔效应﹑热容量实验﹑以及核磁共振等﹐都无法找出其优越热电效应的原因。在最近的自然杂志里﹐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Yayu
Wang与其所属的研究小组﹐利用测量thermopower对外加磁场的反应﹐解开了这个谜。 在一般的金属中﹐其热电效应由于电子﹑电洞的互相抵消﹐其thermopower极小。此外﹐由于热电流通常不受电荷自旋特性的影响﹐如果在电流方向施加磁场﹐也不能对thermopower造成任何作用。然而﹐在具强烈电子交互作用的物质中﹐如过渡金属化合物﹐其自旋会对thermopower有较大的影响。根据Heikes
form﹐Q与电子自旋熵量(spin entropy) 是透过ln(g_s*g_c) 的关系成正比。此处g_s是自旋的简并数(degeneracy)
﹐g_c则是因键结结构形成的简并数。所以﹐若是对此种物质施加磁场﹐除去因自旋造成的简并(g_s=1)
﹐则应该会在其thermopower上观察到显著的改变。 Wang等人的实验﹐是在低温下对钠氧化钴施加达14T的磁场﹐来观察其thermopower的变化。他们发现﹐当施加的磁场是沿着热电流的方向时﹐thermopower会随着磁场增加而变小。此外﹐如果磁场方向是与热电流平面垂直时﹐所测量到的thermopower也具有类似的减弱现象﹐只是所减弱的程度较少。他们根据理论的预测﹐以及实验的数据﹐表示钠氧化钴的热点效应﹐确实是其中电荷自旋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由于测量到的电荷电流与自旋电流的方向一致﹐他们可以确定其中导电的电荷为电洞。这个结果﹐与他们所用来解释钠氧化钴中﹐三价钴离子与四价钴离子自旋能阶的模型相符合。
Wang等人的实验﹐不仅是找到了钠氧化钴的良好热电效应的原因。由于热电效应物质﹐可以应用在制造微型冷却系统上﹐他们的实验结果﹐或许可以为寻找开发更好的热电效应物质﹐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钠氧化钴的热电效应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小组﹐根据实验的结果推论﹐钠氧化钴所呈现异常优越的热电效应﹐应该是来自电荷自旋的结果。
所谓的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 ﹐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洞) ﹐因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而这个效应的大小﹐则是用称为thermopower(Q)的参数来测量﹐其定义为
Q = E / -dT(E为因电荷堆积产生的电场﹐dT则是温度梯度)。 钠氧化钴(NaxCo2O4)
﹐是一种具有比普通金属高十倍的thermopower的热电效应物质。它的特性﹐是首先由日本的科学家所发现。然而﹐其它的科学家们先后利用了霍尔效应﹑热容量实验﹑以及核磁共振等﹐都无法找出其优越热电效应的原因。在最近的自然杂志里﹐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Yayu
Wang与其所属的研究小组﹐利用测量thermopower对外加磁场的反应﹐解开了这个谜。 在一般的金属中﹐其热电效应由于电子﹑电洞的互相抵消﹐其thermopower极小。此外﹐由于热电流通常不受电荷自旋特性的影响﹐如果在电流方向施加磁场﹐也不能对thermopower造成任何作用。然而﹐在具强烈电子交互作用的物质中﹐如过渡金属化合物﹐其自旋会对thermopower有较大的影响。根据Heikes
form﹐Q与电子自旋熵量(spin entropy) 是透过ln(g_s*g_c) 的关系成正比。此处g_s是自旋的简并数(degeneracy)
﹐g_c则是因键结结构形成的简并数。所以﹐若是对此种物质施加磁场﹐除去因自旋造成的简并(g_s=1)
﹐则应该会在其thermopower上观察到显著的改变。 Wang等人的实验﹐是在低温下对钠氧化钴施加达14T的磁场﹐来观察其thermopower的变化。他们发现﹐当施加的磁场是沿着热电流的方向时﹐thermopower会随着磁场增加而变小。此外﹐如果磁场方向是与热电流平面垂直时﹐所测量到的thermopower也具有类似的减弱现象﹐只是所减弱的程度较少。他们根据理论的预测﹐以及实验的数据﹐表示钠氧化钴的热点效应﹐确实是其中电荷自旋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由于测量到的电荷电流与自旋电流的方向一致﹐他们可以确定其中导电的电荷为电洞。这个结果﹐与他们所用来解释钠氧化钴中﹐三价钴离子与四价钴离子自旋能阶的模型相符合。
Wang等人的实验﹐不仅是找到了钠氧化钴的良好热电效应的原因。由于热电效应物质﹐可以应用在制造微型冷却系统上﹐他们的实验结果﹐或许可以为寻找开发更好的热电效应物质﹐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