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明动态-热点追踪
我的家在水上----建在水上的未来房屋(图文)

2003-07-17


图为不同视角的水上“船屋”

   我们不妨设想:坐拥一幢外观洗练现代的三层水上别墅,有更多房间可供你支配,但无须再为取暖供冷费的账单发愁;享受舒适安稳的睡眠,即使屋外十级狂风大作;尽管环屋而绕的水面时涨时落,但你的屋子始终稳如泰山,而且一如既往地干燥。
  这是荷兰建筑家正在实施的新思妙想,样板楼已经停泊在阿姆斯特丹市的米德尔堡,设计建造者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赫尔曼·赫兹伯格建筑事务所。该所正在对传统船屋大事改革,使之符合上述标准。这种新式船屋不像在黑暗中漂浮的挪亚方舟那般笨拙,它灵秀通透,对环境有光敏性,造型朴素简洁而富创造力。  建筑师把这座钢结构的船屋建在一个由工业漂浮管桶组成的六边形平台上———就和海上漂浮的石油钻井平台的原理一样,以抵御洪水对房屋的凶猛侵袭。这些长2.2米,首尾相接,壁厚达10毫米的D型截面中空管桶吃水很深,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牢牢吸附在水面上———此时,水可载“舟”,却不可覆“舟”。而且,漂浮管采用六边形的平面,既可以承载两倍于荷兰最典型的三层民居的重量,又能在疾风骤雨中依然保持稳定。

  这座占“地”156平方米的水上别墅的天台设计别具匠心:凭栏远望,“停泊”处各个方向的优美景色尽收眼底。一层,是宁静的卧室,让你享受绝对私秘的个人空间;二层,有大面积的落地窗,开放的户形让灿烂的阳光轻松入户;三层,有一个巨大的天台和一个可用作办公室或独立卧室的大房间供你自主设计发挥。

  为了检测这栋“船屋”抗风御浪的能力,工程师将把它停泊在远离海岸处,在水位戏剧性的大涨大落中,看它是否能够抵御类似2002年夏季在欧洲肆虐的那场洪水。除了采用建筑新构想、新材料和新能源方式外,它还具有许多其他技术特色:包括提供前进动力的便携式发动机,可带动侧面的推进器和一个可以让房屋旋转以调整朝向的机械装置。所以,它既是房屋,也是可以在水面上缓缓行驶的游“船”。

  欧洲现在正面临海岸线减少、河水上涨、洪水泛滥等问题,这种新型“船屋”对于习惯在陆地上生活的欧洲百姓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理想及比较明智的替代之选。但这种颇具前瞻性的大胆设计目前还无法迅速成为建房和购房的新兴潮流所向。原因在于:“船屋”的造价不菲,近期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尽管建筑师采用了经久耐用的建筑材料和利用太阳能提供电力,他们的设计也使“船屋”能够抵御洪水的危害。从长远角度,如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来看,建造和购买“船屋”最终很节约、也很经济,短期投资可带来长远回报,但最初的造价依然极其高昂,足以吓退平头百姓。事实上,单只“船屋”六边形工业漂浮管桶的“地”基造价,就比一般房屋的地基成本高出不少。

  “荷兰人认为他们的钱包是第一位的。他们很少有人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到10年后现在的付出所带来的回报。”这家建筑公司的发言人弗朗森提到这点时,颇有些无奈。他指出,这些“船屋”属于一个全新的“物种”,它过于新奇,也过于与众不同,以至于现在无法大范围推广。

  然而荷兰政府已意识到本国对水上房屋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莱顿市城市规划局的发言人瑞姆考·斯莱文伯格说,“荷兰拥有大量的运河和湖泊。我们不能不考虑居住在水面上的可能性。”但作为城市规划局的一员,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合理规划。他解释说,城市运河通常用作商贸水路,若随意停泊“船屋”就显得过于狭窄,而且水路交通也会过于拥挤。在这种水面上建造水上房屋显然需要通盘考虑,仔细研究和认真规划。

  荷兰航运部门官员的普遍提议是应该将这种“两栖”住宅建造在冬季受洪水侵扰的沼泽地区。在一些多湖多水的偏远地区,除了建造水上住宅外,还可以加盖水上医院,水上学校等基础设施。

  当然,上述天马行空的设想仅仅只勾勒出了未来生活蓝图的一角———水上建筑未来的美好发展前景。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寻求合作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
  •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 多功能折叠翼轻型人力滑翔器
  • 智能型电动旅行箱
  • 双人水下漫游探寻器
  •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
  •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
  •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
  •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项目转让
  • 转让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
  •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寻求合作
  •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 种植出来的未来产品生态包装容器
  • 2010年上海照明不用电
  • 2006年中国籍发明家将首次蝉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人类未来所需食物主要来源于一种"粮树"
  • 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奥运商机:能源几何?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美国高空太阳能飞机的目标是替代卫星
  • 飞行汽车:一个不再遥远的梦
  • 制造地球“空调” ?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关键字:


     

    专利检索 
    发明家论坛  | 请将inventsky.net加入收藏夹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 COCOON Counter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