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明时讯-专题信息

 

北大国家重点学科巡礼——环境科学


2003-11-12

  在教育部“2001年度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学科点获得93.7%的高票,以领先之势顺利当选。记者走访了环境学院副院长邵敏副教授,学科的实力由此有了一个具体而实在的说法。


  门类齐全、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体系

  在北京大学多学科的宽厚基础上发展针对环境问题的交叉融合,是环境科学这一学科显著特征和优势。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五个方向:

  ①大气环境化学——本方向自197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光化学烟雾的系统研究。近三十年来,在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细粒子和臭氧层科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引导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发展方向。本方向拥有“大气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按国际规范建设并逐步完善,获得的数据与研究结果能与国际同行对话。

  ②大气环境模拟与控制——本方向在70年代末自行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座大型环境风洞,以此为基础,二十年来针对大气环境问题涉及的理化过程极为复杂的特点,以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为主,结合外场观测,在大气与生物圈间物质循环、大气边界层污染扩散、大气理化过程主要控制参数测量、空气质量模拟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区域和局地大气环境问题的控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环境规划与管理——本方向在国内最早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学科文理交融和深入研究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环境评价学等在内的综合学科体系。相应的提出和发展了若干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三种生产论、和谐论、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价值论、环境场论、全过程控制论等。

  ④水沙环境——以水利学和环境科学为基础,以水资源-水污染-水灾害为主线,结合若干重大课题项目,进行了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水沙灾害形成机理与水沙相互作用、水沙动力与地表过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方向拥有“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⑤环境医学——“以人为本”,强调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包括环境毒理学、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研究、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分子机理及诊治研究等等。 2000年北大和北医的合并,极大的加强了环境科学与医学的结合,“环境荷尔蒙/二恶英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了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研究,形成了环境医学的学科方向并正在逐步完善。

  可见,北大环境科学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体系,并针对当前重大环境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为环境决策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持。


  新老传承、多院系组合的学术梯队

  北大环境科学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邵敏博士深有感触地说,这一点主要依赖于本学科点拥有一批学风严谨、思路开阔、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以及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新老结合、具有优良团队精神的学术队伍。老一辈学者如唐孝炎教授(大气环境化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叶文虎教授(环境规划与管理,国务院“突出贡献”证书)等从一开始就带领各自的研究小组开辟出方向明确的学术科研之路,年青一代在他们的影响下迅速成长,承继师业,锐意开拓,如张远航(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朱彤(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世秋(中国青年科技奖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倪晋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突出表现。

  目前本学科点拥有教授16名、副教授20名、讲师13名,平均年龄40岁,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5%。还有一个特色之处是,本学科点的学术队伍是一支“多院系的组合梯队”。队伍构成人员除环科中心(为主)外,还包括技术物理系、地质系、公共卫生学院、北大第三医院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共20余人——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在此得到了生动的印证,队伍的高效完整性也得以真实体现。

  这样一支富有锐气和创造力的队伍,在取得学术理论建树的同时,在实践中为国家环境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支持。自1996年以来,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


  经常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

  邵敏博士告诉记者,除与校内、国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外,多方位的、经常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本学科点的又一鲜明特色。一些教员在“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期刊中担任职务。另外,通过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到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请国外专家教授前来讲学等方式,建立了范围广泛和运作优良的国际合作网络,并借此不断了解和跟踪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共同研究阶段,通过与国外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组织和参与国际国内的大型研究项目。目前已与美国Geogia理工学院、美国沙漠研究所、荷兰能源研究基金会、德国Essen大学、加拿大农业部、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国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作者曾浏览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网络主页(从北大主页进入),充填主页中心位置的不是常规性的院系介绍,而是“最新消息”的英文动态条幅,包括几个月后的学术报告会预告:…,August 27-30,2002;…,July 15-18,2002;More ……,以及近期将举行和已举行的报告会简讯:4月9号、3月14号、2月28号、December 21,2001、Oct.15,2001……

  频繁活跃的互访讲学成了中心的家常事和学科创新的重要激发源。比较兄弟院校同类学科,这一点的确是可以引以为豪的,同时也是值得珍惜和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根基扎实、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

  1982年,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北京大学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之后于85年设立环境化学博士点(环境化学专业1973年创建,乃我国第一个),后改为环境科学博士点。同样,20世纪80年代也在国内最早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生。十余年方向明确的教学探索, 加之90年代新设方向上(水沙科学和环境医学等)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积累,中心业已形成根基扎实、重点突出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环境科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本学科点目前拥有“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分室、“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消毒检测实验室”;拥有大气环境、水沙环境、环境医学等各方向的专业实验室9个,教学实验室5个;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仪、超声风速仪等20余种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拥有专业藏书近6000册(外文书约1500册)、期刊220种(外文刊60余种)。

  这样有力的软硬件保障,加之一支勤勉敬业的教师队伍,使得本学科点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一方面,是出版了若干获奖级别和影响面大的教学用书:1996年以来就获得有教育部优秀教材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新闻出版署和教育部颁发)等一系列奖项。另一方面,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科学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在学期间就取得的各种科研成果已是无庸细述,毕业后在各自岗位上的突出成就更是难以一一列数,无论是留校、在国内其它高校执教、在国家各环境部门和单位任职、还是在国外大学和研究所工作,他们都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发挥了和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环境战线上的生力军。


  瞄准国际前沿建立发展战略构想

  学科今后的发展,立足在对今日学科优缺点的清醒认识。邵敏博士说,与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相比,本学科点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校内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需待进一步整合,以最大发挥北大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自下学期起将与技物系、地质系等相关院系设置课程互选,就是一重要举措;二是学科点目前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还待进一步改善,支持投入的战略性和稳定性亟待加强,本次学科点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有望在这方面取得进展。

  至于新起点上的战略构想,学科点有很清晰的思路:将继续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并结合中国的实践需要,以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为基础,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对现有学科进一步集成和整合,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革新,建立健全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岗培训机制、灵活的人才机制和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等。到2005年,在系统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科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大气环境科学、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等方向实现突破,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体系;继续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持,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决策的思想库;争取有3-5个研究小组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学者成为国际重要学术机构负责人,以及重大国际研究项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 多功能折叠翼轻型人力滑翔器
  • 智能型电动旅行箱
  • 双人水下漫游探寻器
  •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
  •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
  •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
  •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项目转让
  • 转让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
  •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寻求合作
  •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 种植出来的未来产品生态包装容器
  • 2010年上海照明不用电
  • 2006年中国籍发明家将首次蝉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人类未来所需食物主要来源于一种"粮树"
  • 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奥运商机:能源几何?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美国高空太阳能飞机的目标是替代卫星
  • 飞行汽车:一个不再遥远的梦
  • 制造地球“空调” ?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关键字:


     

    专利检索 
    发明家论坛  |欢迎随时给我们留言   请将inventsky.net加入收藏夹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 COCOON Counter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