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为了实现现化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5年来,北大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实现着新的跨越。
建设一流学科
2001年3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组建成新的北京大学,学科格局重组,国内国际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北大先后成立了“北大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北大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启动了“计算生命科学”、“北京大气细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等研究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果。
“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北大改革发展的推进器。北大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进一步加大院系结构调整的力度,近5年来,新成立了外语学院、物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新型学院,通过合并、调整和新建,基本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富有时代性和竞争力的学科布局。教学、科研、管理和各项改革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2年,北大“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十五”“211工程”建设计划获得国家立项。“985工程”完成了第一期建设任务,2003年至2005年的第二期发展规划制定完毕。
5年来,北大学科建设硕果累累。2002年度,北大6项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重点学科评审,北大81个学科入选,在全国遥遥领先;2002年,北大2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数学科学院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国家级特等奖;2002年北大9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再次名列全国第一。
北大校长许智宏说:“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学科。作为全国人民寄予厚望的北大,我们要把视野再放宽一些,观念再更新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改革力度再加大一些,努力构建新世纪学科发展平台,建立并完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和能够站在国际前沿的学科,这是北大立校之本。”
广揽一流人才
5年来,北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成果卓著,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据不完全统计,北大校友中400多人当选两院院士。在“两弹一星”23位元勋中,北大校友达12人。2001年,两院院士、北大计算机所教授王选获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另一位获奖者黄昆也是北大校友。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4位获奖者中有3位是北大学人或北大校友。北大中文系林庚教授在90华诞时,送给来宾的礼物是新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和《空间的驰想》。他说:“我这两本书的出版,只想说明:我还在工作。”
2003年2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5批学者名单公布后,北大以总数58名列全国高校榜首,比第二位的学校多出近1/3。2002年底,北大共有70位青年学者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数也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北大13位教授出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37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是国内首席科学家人数最多和承担子项目最多的单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中,既有在国外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田刚、佘振苏,也有龚旗煌等北大自己培养的博士,还有刘忠范、欧阳颀等学成回国、颇有建树的“洋博士”。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说,延揽一流的人才要靠一流的凝聚力,凝聚力的核心是理想、追求和信念。为中华民族振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贡献智慧力量的共同目标让八方人才走进了北大。北大要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科学的信息导向、高效的管理机制。北大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按照“着眼一流,立足改革;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突出人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存量不动,增量拉开”的原则,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迅速成长的制度环境。
实施一流教育
5年来,北大教育和教学改革突飞猛进,进一步提高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北大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发动各系从1980门本科生课程中确立了372门主干基础课,采取重点支持、择优上岗机制,由校长直接聘任主干基础课程主持人和主讲教师,对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北大借鉴国际一流大学成功经验,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从2002年9月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通选课,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通选课按大的学科分类,共设置5大领域,每个领域开设若干门课程,学生毕业时至少修满16个学分,其中语言学、文学、艺术领域分别至少修满4学分。通选课由各系精选,大部分授课教师是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在低年级学生跨系选课和高年级学生跨专业选课的基础上,北大逐步实现了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2001年,北大实行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同年实行的“元培计划”试验班的学生在一年级按文、理大类培养,学生主要上通选课、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从二年级始在导师的指导下,按个人兴趣和特长逐步选择专业。
2002年,北大本科生必须修满的学分从原来的200多学分降低到140学分之内,为学生自由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同年4月,北大拨款30万元设立校长基金,专门用于推进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同年,北大在全国首创本科导师制,推行个性化教育。
5年来,北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也保持着旺盛势头,校园面貌和环境不断完善。北大已同辽宁、河南、山东、新疆、江西、云南、宁夏、甘肃等8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协作,创办了深圳研究生院和新疆、江西2个北大科技园分区,与北京市共同建立了“首都发展研究院”。
目前,北大已成为接待各国元首和政要访问的重要窗口。北大与哈佛、斯坦福、剑桥、牛津、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别开生面,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说:“我们一定要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解决当前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校上下团结一致、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发展局面,为迈向‘一流’建设良好的软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