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城环系(地理系)自然地理学科获评“2001年度国家重点学科”,而且是以在参评各高校同类学科中总分第一的身份当选,从而成为北大2001年度8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的一员。自然地理学科到底有怎样的特色和魅力使它能高居今日高校同类之首?其中的心血结晶、经验挫折又知多少?学科今后又将驶往何方?这些好奇和疑问,在记者与北大土地科学中心主任、自然地理学学术带头人之一的蔡运龙教授一席谈之后,有了令人折服的答案。
在宽视野中坚持特色方向
北大自然地理学科包括①综合自然地理学、②环境地理学、③宏观生态学、④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学四个大的主要研究方向。其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综合性之强恐为大多院校同类学科所不及,这是学科本身的独有优势。这次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与北大自然地理学科并列第一,其突出的优势学科是冰川冻土研究——其实城环崔之久老师等人的冰川冻土研究也享有盛誉,但显然北大自然地理学科的特色方向远不止于此。
城环自然地理学科近年来重点研究陆地表层的空间结构和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特别是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结构和过程特点,注重各种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经济、社会影响。综合自然地理学方向多年来坚持综合研究,在地表自然结构及动态变化基础上,重点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区域开发与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地理学研究天然和人工合成物排放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环境中微量污染物、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宏微观不同空间层次上的生物地化行为,及其生态和健康效应。宏观生态学注重地植物学、生物多样性科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在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恢复。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学研究新构造与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与沉积、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动力地貌、第四纪年代。以上研究重点都是紧扣当前国际学术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中国实际和国家需求,致力于解决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大部分工作都执国内相应领域之牛耳,部分工作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威武之师
自然地理学科师资力量强大,各大研究方向上均有若干在国内外地理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如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王仰麟教授(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陶澍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静生(我国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开创者之一)、方精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力平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们及其带领的团体以其丰厚的科研成果、对学界和国家建设的重大贡献而为同行所赞誉,当之无愧引领潮头。
蔡教授指给我一串数字——自然地理学科现有教授19人(55岁以下12人,45岁以下8人),副教授13人(55岁以下12人,45岁以下7人,35岁以下2人),讲师6人(均35岁以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具博士学位21人。阵容之强可见一斑。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国家计委、科技部、教育部项目11个,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22个,国务院其它部门及国防重大项目2个,地方政府项目8个,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5个,合计48个,经费共计1975万元。
1996年以来所获得的主要科研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陈静生,1996)、美国IET教育基金会奖(空间分析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王学军,1997)、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晚生代岩溶、夷平面与青藏高原隆升,崔之久,刘耕年,199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矿区土地资源复垦技术与利用研究,蔡运龙,王仰麟,1999)、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和控制技术原理,陈静生,2000)、……奖项之多,难以枚举。发表论文、专著、教材的数量和档次早已闻名遐尔,无需赘述。
充分发挥“小老虎”的青春梯队强势
一门学科的实力和发展潜力,不仅在于它的师资规模,更关键的是师资水平和年龄构成。高素质的、年轻化的教学科研梯队是学科不断前进、永葆生命力的力量之源。上文数字已然显示出城环自地科研梯队的年轻与青春活力,这也是这次获评的一强势。正如前辈王恩涌教授常常乐道的,自然地理学科能有今天,这班“小老虎”功不可没。
作为这次评审专家之一的蔡运龙教授以亲身感受强调说,还有一项指标专家们尤为看重,那就是“特聘教授”、“杰出基金”、以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的有无与多少,这是学科队伍年轻化和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方面北大自然地理学科可谓风骚独领——特聘教授2人、杰出基金4人、跨世纪人才2人,他们的科研成就和学术成果十分突出,例如:
陶澍:特聘教授,“杰出基金”。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和土壤元素空间分析方面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SCI收录。在蔡教授所介绍的“学术交流”信息一栏,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报告的,“陶澍”的名字竟占了近半个空间。在国家科技部2001公布的2000年SCI科技论文总数排名中,陶澍教授以七篇论文获环境类个人排名第一,同时还荣获2001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教师行业中的最高荣誉奖励),从而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方精云:“杰出基金”,89年日本获理学博士。自90年回国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含国外)。中、英、日文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18篇。其科研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植被生产力的研究”被评为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方教授所领导的科研小组于20001年6月和9月在美国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分别发表两篇文章,公布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同一科研小组一年内连续在Science上发表两篇重要论文,在国际上也是少见。2001年北大在Science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只有方教授的2篇为第一作者单位。
高质量抓教学,青出于蓝胜于篮
城环自地近年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也是佳绩频传,不止是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的教学用书(包括若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影响面颇大的教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适应国家需要、为国家所重用的人才。他们有的在校读研期间就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或获得了学位论文奖励——1996-2000年间在学生发表论文:博士生国内期刊129篇、国外期刊22篇、收录于SCI和EI
21篇,硕士生国内期刊102篇、国外期刊8篇、收录于SCI和EI 9篇。有的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或其它工作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学界乃至社会各界都有一定的乃至相当的名气和影响力:如张朝生(95年北大博士毕业),现任牙买加地球化学研究所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发表SCI论文近20篇;如王学军(91年北大博士毕业),现任城环系教授,博导,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为SCI收录;如姜春良(95年北大博士毕业),现任中国军事科学院大校、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如……不胜赘述,他们的成绩已无可辩驳的表明了自地在育人方面的成就。
此外,在蔡教授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学科简况表中,记者注意到“条件建设”一项,与本学科直接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有“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地理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多达20余种,其中若干是从国外最新购置的先进类型。还有若干条件良好的专业实验室、教学实验室、资料室……这些硬件设施无疑同样是学科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和有利保障。
新世纪任重道远
谈到学科今后的发展,当然有希望也有挑战。基本的思路是认真总结有益的经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坚持和发展正确的做法,以今日的学科为依托,使学科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关于宏观上的战略构想和目标,蔡教授说,需要从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院系建设乃至学校建设上作整体的综合的规划。6月初城环系和北大环境中心等单位将要进行合并重组,共建北大环境学院,建院后有关学科建设问题将作进一步规划,不过自地的整体结构将一如既往。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目标是努力将的地表过程分析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早日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使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全面实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大在向世界一流迈进,作为它的学科建设也应力争同步跟上。
对于学科内各方向建设的具体设想,需要随着形势和学科的变化发展不断摸索,总结新经验,逐步制定新的策略和计划。今后五年有一个大致的发展思路:加强学科内各方向的融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跟踪国际前沿,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同时重视应用方面的研究,选举几个可能的突破点,争取尽早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吸引本校及校外专家甚至国外专家来此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适应国家需要的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