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了,过来了!”时钟指向13时16分,一列特殊的车队驶过天安门城楼,驶向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两辆分别由中国和德国制造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走在车队的前列。掌声响起,越下越大的雨水中,700多名参加国际氢能论坛的中外专家共同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3个小时前,科技部“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刚刚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签署一项协议,后者将在明年9月前向北京市提供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12时40分,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样车与清华大学研制的第三代国产燃料电池客车从凯宾斯基饭店同时上路。透过玻璃窗,中德科研人员相互打量着对方的车体,11公里的“并驾齐驱”成了一场无声的擂台赛。 “燃料电池汽车的唯一产物是纯净水,实现了百分之百的零排放。它的意义不只是减少污染,而且可逐步实现对石油和煤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国家973计划氢能领域首席科学家毛宗强介绍,氢燃料电池是以氢气为原料,通过质子交换膜与空气“燃烧”产生电能的一项高技术。其能量利用率可超过50%,远远高于内燃机30%的效率。 12时59分,车队行进至雨中的国贸桥。刹车,启动,上坡,提速,载着22名乘客的国产车平稳如常,输出功率达到90多千瓦。“这场考试最难的题目已经完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教授告诉记者,中外在大客车制造技术方面差距不大,而国产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只有国外的1/10。从今天测试的情况看,国产车能耗小,更适合国内的路况,发展大有前途。 “这是中国汽车业赶超的难得机遇。”科技部秘书长石定环说,“我们从1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十五’以来更是投入近10亿元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进行攻关。像这辆车已经在路上跑了2000多公里。” 走下客车,欧阳明高连说不过瘾。“今天的最高时速只有30多公里/小时,而我们的车速可以达到90公里/小时。明天我们想到长城去接着比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