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追踪

 

我国能源何以如此紧张 能源紧张如何解决?

2004-6-9 新华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缺煤、缺电、缺油几乎同时出现。带着对煤、电、油的关注,记者在“节能周”期间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负责人徐锭明。

  能源紧张到什么程度?

  “2003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增长迅猛,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0%,但能源生产的高速增长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徐锭明正面回答问题。

  2003年,我国煤炭生产量达16.67亿吨,而煤炭供应仍呈现局部紧张局面,特别是部分电厂发电用煤告急;我国原油产量1.7亿吨,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亿多吨,但一些地方仍出现柴油等成品油短缺现象;电力方面,2003年全国累计发电量1910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全国6000千瓦以上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比上年增加390小时,可全国还有20多个省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

  我们的一次能源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人均常规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6万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剩余可采储量90吨,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此外,近期内我国石油产量也不可能大幅增加。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干旱缺水且距离消费中心较远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增加。

  能源问题仅仅是供需缺口吗?

  徐锭明说:“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供需缺口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除了要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外,还面临两大挑战: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能源效率低成为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多年来,我国在保护环境、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仍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2002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1927万吨,90%是燃煤造成的。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我国已有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受到酸雨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能源发展如何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能源效率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这说明我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还比较粗放,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能源效率低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我国能源何以如此紧张?

  “能源供需紧张局面既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发展有关”徐锭明说。

  从发展阶段来看,首先,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化行业快速发展,而重化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工业;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变,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城镇人口平均消耗能源是农村的3.5倍;第三,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的拥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第四,在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一些加工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增加了能源的需求。此外,我国去年出现的能源异常紧张局面也与一些地方盲目投资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有密切关系。

  如何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供给能力;加强需求侧管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从根本上需要继续深化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走出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源发展道路。”

  徐锭明尤其强调了提倡全社会节能的重要意义。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我国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节能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能源浪费依然严重。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高度看,必须切实转变国民经济,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增长方式,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改变人们的用能观念。不能把节能仅作为缓解能源紧缺的权宜之计。应该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建立全社会节能、人人节能的长效机制。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图)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微型太阳能电动个人助行车(图)
折叠翼太阳能电动汽车
模块化智能型立体车库系统(图)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 (图)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图)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图)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太阳能·地能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图)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图)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 种植出来的未来产品生态包装容器
  • 2010年上海照明不用电
  • 2006年中国籍发明家将首次蝉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人类未来所需食物主要来源于一种"粮树"
  • 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奥运商机:能源几何?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美国高空太阳能飞机的目标是替代卫星
  • 飞行汽车:一个不再遥远的梦
  • 制造地球“空调” ?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关键字:


     

    专利检索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