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追踪

 

第一架飞机的诞生(附图)

2004-06-17 《中华读书报》 李成智

  梦 想

  鸟儿能在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我们人类为什么就只能在地上活动?人类渴望飞行的理想由来已久。受鸟儿飞行的启发,勇敢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飞行方法:西方古代有代达罗斯羽翼飞行的故事、威兰德铁衣升空的故事、辛巴德乘鹰逃生的故事;中国古代则有服食丹药、身披羽衣、乘龙附凤、念动咒语等各种有关飞行的传说。当然,这些不过是古人因想往飞行引发的文学幻想而已。

  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研制成功载人热气球。同年氢飞球诞生。人类终于首次挣脱了地球的束缚,飞上了天空。很快地,气球开始投入实用。同时,有动力的可控气球----飞艇也得到初步发展。伴随着轻型内燃机的出现,实用飞艇终于在19世纪末研制成功。20世纪初,德国人齐伯林发明了硬式飞艇,并首先将大型飞艇投入航空运输。30年代以前,飞艇技术迅速发展,并达到了技术的最高峰。然而,由于飞机的迅速发展,也由于飞艇造价高、操作不便、安全性差、经济性不高等缺陷,飞艇时代仅经历了30几年便走向衰落了。

  先 驱

  19世纪初,飞机研制也走上了真正科学的道路。这个道路是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奠定的。他在23岁的时候,制造了一个直升机模型,大约在1801年,乔治·凯利研究了鸟的推动力,并于1804年在旋转臂上试验了一架滑翔机模型。在随后的时间里,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曾多次制造了改进型的滑翔机原型机。凯利在研究鸟的飞行过程中认识到,鸟的翅膀集升举、推进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扇扑动作也极其复杂,是人类根本无法模仿的。人要想飞行,必须制造一种“飞行机器”,把鸟翅膀的功能分开,分别加以实现。具体地说就是用固定的翼面产生升力,用螺旋桨产生推力,用尾翼保持稳定。这就是飞机研制的“定翼”思想,这对后世飞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在1809~1810年发表论文《论空中航行》,标志着航空科学的诞生。可以说,凯利为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创立了必要的飞行原理,而在这之前,航空是“一门在公众眼中接近于荒谬可笑的科学”。

  受乔治·凯利的激发,英国的汉森于1842年获得了飞机设计专利,引起强烈震动;1860年英国成立了专门的航空研究组织,开展空气动力学研究。到19世纪末,航空研究和飞机发明分别沿着三条道路进行探索:在滑翔飞行方面有法国的布里斯、勒图尔、穆亚尔,英国的布朗、莫雷,德国的李林塔尔,爱尔兰的佩尔策,美国的查纽特等;在动力飞行方面有英国的汉森、斯特林费罗、莫伊、菲利普斯,法国的佩诺、坦卜尔、阿代尔,美国的马克辛、兰利,俄国的莫扎伊斯基等;在理论方面探索的有基尔霍夫、亥姆霍兹、开尔文、瑞利等。但他们都没有完成发明飞机的最后重任。

  在滑翔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德国的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他于1889年出版了一部航空经典著作----《作为航空基础的鸟类飞行》,仔细地分析了鸟翼的形状和结构,从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的数据,并应用于人的飞行。更为可贵的是,李林塔尔在1891至1896年的6年时间里,亲自进行了2000多次滑翔飞行试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飞行数据。1896年8月9日,这位伟大的先驱所驾驶的滑翔机不幸从空中坠落下来,他的临终遗言是:“要想学会飞行,就要做出牺牲。”

  成 功

  李林塔尔因滑翔事故牺牲之后不久,欧洲人对飞机的兴趣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欧洲航空发展出现停顿局面,正是在这个紧要关头,美国的莱特兄弟加入了航空研究领域。正是凭着对航空的热爱,凭着不断地追求和不畏困难的精神,莱特兄弟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是美国俄亥俄州一名牧师的儿子,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对飞行十分感兴趣,小时候制作过竹蜻蜓,改进过风筝。1895年他们开了一间自行车修理和制造作坊,并开始研究和制造飞机。莱特兄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虚心好学,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阅读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文献,为了读李林塔尔的著作,他们甚至自学了德文。1899年,哥哥威尔伯·莱特向史密森学会索取了大量有关航空的书籍和文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兄弟俩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他们的滑翔飞行试验。很快,他们完全弄清了一架成功的飞机所应具备的三要素:升举、推进和控制。对于这三个要素,在过去近百年间几乎没有一个人从整体上看待它们。他们认为,解决飞机稳定与控制问题是发明飞机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稳定与操纵问题便成了他们首要的突破口。1899年秋,莱特兄弟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利用翼尖翘曲方法可以使飞机在空中保持稳定。1900年秋,莱特兄弟设计制造了第一号全尺寸双翼滑翔机。它在试飞时虽然不理想,但证实了翼尖翘曲平衡方法的有效性;检验了升力和阻力大小;通过水平升降舵研究了前后平衡问题。1900年冬天,莱特兄弟又制造了第二架滑翔机,尺寸有所增大,翼型也有所改进。1901年7月27日,第二号滑翔机在基蒂·霍克进行了试验。它的性能虽比第一号有了较大提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1901年9月至1902年8月,他们用自制风洞开展机翼翼型实验。利用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莱特兄弟于1902年8月至9月间制造成功第三号滑翔机。滑翔机空重约53千克,加上飞行员后的重量在150-155千克之间。这架滑翔机在1902年秋开始试验时,取得了高度成功,前后共计飞行了700余次,性能十分出色。

  但在当时却没有哪一个公司愿意冒险制造航空发动机和螺旋桨,于是莱特兄弟又只有自己动手了。他们首先设计出图纸,然后在自行车技师泰勒的帮助下,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制造出了一台12马力的活塞式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有4个汽缸,采用水冷方式,其总重(包括附件、水和燃料)约为91公斤。至于螺旋桨,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数据资料或是计算公式可以供莱特兄弟参考,他们只得从头开始,研究理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制造出了一种效率比较高的螺旋桨。

  经过几年的努力,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终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1903年12月17日,在北卡罗莱纳州的霍克海滩上,飞行者一号像一只白色的巨鸟昂然挺立,显得十分轻盈。它的机身骨架和机翼都是用又轻又牢的枞木制成的,螺旋桨也是枞木的,弯曲的机翼上蒙着薄薄的但十分结实的棉布。飞机的长度为6.5米,翼展12.3米,整架飞机的重量为280公斤,飞机完全靠螺旋桨的推动力起飞。这天飞行者一号总共进行了4次飞行,第一次试飞是由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的,飞机摇摇晃晃在空中飞行了12秒钟,在36米远的地方降落下来。而后来得到世界公认的第一次自由飞行则是由哥哥威尔伯·莱特驾驶的第四次飞行,飞机在空中用59秒的时间飞行了260米。此次飞行留空时间很短,但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是人类历史上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的首次成功飞行。这次成功飞行具有十分伟大的历史意义,为人类征服天空揭开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航空飞机时代的来临。

  轰 动

  1904年1~5月,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二架飞机飞行者二号。当年5月23日到12月9日,飞行者二号总共飞行了105次。1905年6月,他们又设计制造了飞行者三号飞机。这架飞机的性能远远超过了前两架。它还可以进行重复起降、倾斜飞行、转弯和完全圆周飞行、8字飞行。能进行这些有效的机动飞行和操纵表明,飞行者三号已具备了实用性,因此它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架实用动力飞机。

  1908年8月8日,威尔伯·莱特驾驶新飞机在法国进行首次飞行表演,一下子使法国震惊了。同时,奥维尔·莱特驾机在美国作公开表演,震动了全美。一时间,莱特兄弟的名字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飞机立刻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他们的伟大成就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他们也成了全球瞩目的英雄人物。英国航空学会秘书甚至说:“莱特兄弟掌握了能操纵各个国家命运的力量……”的确,他们的伟大发明预示了人类历史的一场革命,是人类征服自然取得的又一伟大胜利。他们开创了航空新时代。他们的名字永远同飞机联系在一起。
(图一为莱特兄弟;图二为“飞行者一号”。)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图)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微型太阳能电动个人助行车(图)
折叠翼太阳能电动汽车
模块化智能型立体车库系统(图)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 (图)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图)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图)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太阳能·地能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图)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图)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 种植出来的未来产品生态包装容器
  • 2010年上海照明不用电
  • 2006年中国籍发明家将首次蝉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人类未来所需食物主要来源于一种"粮树"
  • 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奥运商机:能源几何?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美国高空太阳能飞机的目标是替代卫星
  • 飞行汽车:一个不再遥远的梦
  • 制造地球“空调” ?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关键字:


     

    专利检索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