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开发风能
箭在弦上
近日,记者从省计委、省财政厅在福州联合举办的“福建省可再生能源政策研讨会”上了解到,我省利用风力发电已摆上议程,在不久的将来,福建的电力将乘风发展。
据悉,平潭江澳、莆田的石城与石井等风电场由福建省电力公司牵头,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议书,总投资为15.5亿元。我省引进国外技术合作制造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工作也正着手进行。
我省风电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由于台湾海峡的“峡管效应”,风能资源十分丰富,陆上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前列。近海风能资源更大,估计约为陆地的3-4倍。而且,各地风能秋冬季为高峰期,春夏为低平谷期,刚好与水电的春夏丰水期、秋冬枯水期互补,形成均衡电网供应的有利条件。而且下午至晚上风大,与用电高峰期相吻合。
根据今年初编制的《福建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政策研究报告》,我省风电建设的目标是:在“十五”期间,首先开发建设风能资源丰富,场址条件好,靠近负荷中心,前期工作比较成熟的风电场,建设规模20万千瓦。之后加快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达到百万千瓦级规模,到2020年发展到150万-250万千瓦,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6%以上。
B 风电价格
有望下降
早在1977年,我省就开始了风电开发,是国家重点资助并首批开发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平潭岛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当时国产最大的55千瓦和220千瓦风电机组,并投入试运行。但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目前机器停转、设备损坏,多数机组都转不起来了。
2000年,我省商业化风电场建设开始起步,引进国外机组,分别建了装机容量各为10台600千瓦的平潭长江澳风电场和东山澳仔山风电场。然而,由于当时进口设备造价高,加上风机单机容量小,风电场规模小,每千瓦投资1万元左右,上网电价高达0.7元
千瓦时,大大高于国内平均上网电价,难以竞争,致使风力发电受阻。迄今全省风电仅有1.3万千瓦的装机规模,仅相当于一条小河流的发电能力,为全国总量的3.8%,占全省电网总装机容量的0.12%,居全国有风电的11个省(市、区)中的第7位。这对于一个风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省份来说,很不相配。
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陈朝柱分析说,风电发展滞后最大的问题是上网电价过高,目前全国风电平均上网电价为0.55元/千瓦时,比火电高出60%。他预测,随着大中型风电机组生产的国产化、标准化、批量化,风电成本将大大降低,若政府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上网电价可望降至0.42-0.45元/千瓦时,接近煤电。
C 能源安全
备受关注我省可开发的常规能源短缺,只有无烟煤和水力资源两种。至2001年,我省水电已经开发600多万千瓦,余下的大、中型水电资源已很少。煤炭也已开发利用64%,去年我省产煤量约1000万吨,耗煤量2300万吨。
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预计今后20年内需新增装机两倍,能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不容乐观。以燃煤电站为例,在全省15个开展酸雨监控的城市中,93%的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酸雨。全省各地排放的烟气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悬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有的地区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我省可开发的常规能源短缺,据估算,15年后,我省所需能源的四分之三以上将要依靠外购。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我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短缺,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却十分丰富,其中风力发电条件最为成熟。有关人士呼吁,加快风电发展速度,确保我省能源安全和生态省建设。
相关链接
世界风电发展速度惊人
1982年,全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48万千瓦,1997年发展到763万千瓦,年均增长20%。1997年后,平均增长速度更是达到38%,2000年已达1845万千瓦,并正向着大型化和联网化发展。其中德国、美国、西班牙居前三位。同时,风电开发成本呈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例,风电成本已从1980年的38美分/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的5美分/千瓦时,比新的燃煤电厂还便宜,并可与天然气电厂竞争,预测不久将低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
今后20年,我国风电将以20% 30%的速度发展。目前,外国的私营企业已经进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美国、丹麦等国的私营企业在广东、江苏等地开始投资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西门子等公司也已在中国投资生产风电等发电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