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 者:教育学院/陈璐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必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人们依靠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知识和能力并不能简单地等同。知识浅薄者,能力一定不强;但知识多的人,能力不一定就强,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即此。这说明能力和知识之间存在着差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仅从认知活动来说,语文学习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智力行为。其中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在这三种能力组成的整体中,思维能力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的培养必须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恩格斯语),也就是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特别便利的条件。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的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对未知的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还有一点就是正确。只有正确而又新颖、独特,才是创造性的体现。
举个教学中的实际例子,有位语文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雪》。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对雪进行赞颂,只有一个学生写的是雪的过错。他在文中说,大雪一落就掩盖了世间的一切肮脏和丑恶,造成了大地一片皆白、纯洁无瑕的假象。正因为它干着这样的勾当,所以见不得阳光,太阳一出它就不能存身了。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是下列几种:
1、求同思维。采用已知的最佳办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在已知的范围内,进行单一型的思维。
2、求异思维。即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其特点是突破已知范围,进行多样型的思维。
3、直觉思维。即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从事实材料中获得认识的思维形式。
4、分析思维。即按照逻辑推理的步骤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
5、灵感思维。即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经有关事物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6、想象。即在已知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除此以外,还有联想、逆向思维以及新兴的相似理论中的相似思维等等多种思维形式。
二、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值得改进和思考。
(一)必要性
长期以来,作文对于学生的学或教师的教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在为作文而作文。某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平均每人拥有2.37本优秀作文选;83%的同学在写教师布置的作文时,要参考或模仿作文选;把作文选看做写作文的“法宝”。另外,68%的同学对作文具有畏惧心理,也就是“怕”写作文。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命题作文《放学路上》,他写了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只小蚂蚁找到一个食物搬不动,叫来伙伴们一起搬的事,作文写得还算生动,记事也较完整。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
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师过多地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
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去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内容重新搬来炒炒冷饭。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小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很多学生会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学生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2、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
首先,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师常常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当然,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有意义的好人好事自然可以引导学生去写。但是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题材可以挖掘。无奈,他们只好构建“空中楼阁”,借助、参考优秀作文书也就情有可原了。这种千篇一律的要求,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教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因此,作文的内容可以不拘一格,即使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其次,作文评价起点高,达标准,评价模式单一。
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这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一种依赖心理;长期的“低分”使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没有成就感。
以上是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蒂是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问题,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可行性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文章理解、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写作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分析、体验客观生活现象,然后运用已经学得的语文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思维活动来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写作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或许有人会说,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任课的班级才行得通。在一些学生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的地方,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
这种看法显然是只看表面现象,未看问题的实质而得出的。差等生差在哪里?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思维能力差,遇到问题不知道应该想些什么,不知道怎样去想。其中思维能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果通过作文教学,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条理化、多样化,那么他们的学习状况就会好转。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差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育创新的重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明显特征。创造性思维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顺利解决对它来说是新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影响,使思维向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方面发展。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拓展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目前的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渐次展开的,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存在下述弊端:其一是教学过于封闭,往往只是以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所谓范文究竟有多少示范价值,又恰恰是值得重新商榷的;其二是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写作的潜蕴才智在长期沿袭的作文模式和教师苛刻的朱笔挞伐中被埋没、被戕斫。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结出具有时代新特质的硕果,应当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首先是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学生交际面窄、完全接受统一的文化,是造成其生活底气不足、作文内蕴浅薄的根因,故要着力推动写作主体由狭小自我向广大社会的开放,使校园生活与社会有机接轨。诸如“读好社会自然两部大著作”的响亮口号,将单纯自我表白式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这样教师就必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渠道来打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知识面。
再者要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有限的课内阅读,必然造成行文枯燥乏味、套话连篇。因此应力主强化课外阅读,多读新鲜活泼的时文,包括对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广泛涉猎,激活思想,扩大词汇量;同时充分利用生命成长期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背诵一些被历史证明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它们不仅会给生命提供清澈不竭的文学和语言的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还将成为提升人生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人文资源。
当然,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关键还在于通过练笔和练口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有些创作上有建树的作家,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源于生活风雨和经久不辍的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不失为实用价值颇高而又不使学生负荷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二)几种具体方法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学生作文的“求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有其自身的内涵,主要是指:突破自我,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善于发现,在同龄人中,能形成自己对客观事物较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应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同时,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陈旧和障碍,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正如朱智贤、林崇德说的:“完形理论认为,打破旧的格式塔,并发现新的格式塔,这就是创造的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打破旧的格式塔”呢?
1、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为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才情。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断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新意,都是可贵的。
2、多路出击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有跟常规思维作相反方向的思考(逆向思维),与常规结论作对立面的思考(求异思维),用解释甲的道理来解释乙(类比思维)等。教师要“授之以法”,指导学生善于“多路出击”,多写出富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命意。
3、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大体有四种形式:
①.同一题材,多角度立意。比如,围绕上述一则材料的多种立意。
②.同一题目,多种体裁。比如,提出一个题目,不明确规定文体,让学生选择,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或写议论文,乃至诗歌、小说。
③.同一主题,多种写法,比如,指导学生设计多种写法:拟人法、对话法、寓言法等。
④.一篇作文,多次修改。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重视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从主题结构、材料到语言、表现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在多次修改中使自己的作文更加充实,并力求有所创新。
4、变通“套路”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均有一些“套路”、“模式”,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所借鉴,又有所变通。
5、寻找“独特”
即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指导学生从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多写“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努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仔细观察,把作文的过程理解为认识生活,铸造生命的过程,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作文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孔夫子主张学思结合,同样的道理,作文教学必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改革新天地的到来。
参考书目: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③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连树声:《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⑤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申仕鹏:《研究与改革》,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