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明新动向

 

全面开发可再生能源

2004-06-23 新华社

  2004年3月21日,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建设项目在广东惠来启动,计划建设167台国产风力发电机,合计容量约10万千瓦,2006年全部风机投产。这被认为是广东风电市场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的标志。其实,从1989年开始,广东南澳县就开始着手建设风力发电场,现在主岛风力发电机已达一百数十台,总装机5万多千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风力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我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16亿千瓦,近期可开发量约为1.6亿千瓦。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40多家风力发电场,风电装机56.7万千瓦,只占全国风力资源总储量的很小部分,开发潜力非常大。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目前德国的风力发电装机1460万千瓦,西班牙620万千瓦。我国一方面能源紧缺,另一方面宝贵的风力资源白白浪费,非常可惜。因此应当加紧开发利用。

  实际上,风力资源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而太阳能是地球上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据科学家计算,太阳每分钟向地球辐射输送的能量为105.2万亿焦,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一年中太阳给地球的热量是目前全世界发电量的几十万倍。我国国土辽阔,光照充足,地表每年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现有的主要利用途径和方式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一旦在光电转换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就可能实现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此外,还可以更多地借助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来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东北的玉米作为粮食大量过剩和积压,国家在吉林建设燃料乙醇工程,年消耗玉米192万吨,生产燃料乙醇60万吨,玉米油4.5万吨,空心砖17.53万立方米,筑路材料18.31万吨。这是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同时是间接利用太阳能生产清洁能源(酒精)。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的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量相当于3.1亿吨标准煤,柴薪资源量相当于1.3亿吨标准煤,加上城市可燃烧垃圾等,资源总量可达6.5亿吨标准煤以上,占目前我国一次性能源总产量的40%。虽然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但是依靠科学技术,可以使它们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例如,将秸杆铡碎后加上其他有机物通过发酵可以生产沼气,转化为清洁能源和肥料。

  除了自然界直接提供的可再生能源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力制造可再生能源———氢,其前景非常诱人。科学家正在实验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来制氢,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技术近年来也有重大突破,并日益成熟起来。有人认为,在未来经济中氢将成为主要能源,因而称为“氢经济”。

  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和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目前的一次性能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能源。我国现在出现了一次性能源的紧缺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极好机遇。应当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要制定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减免税政策等;同时,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为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图)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微型太阳能电动个人助行车(图)
折叠翼太阳能电动汽车
模块化智能型立体车库系统(图)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 (图)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图)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图)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太阳能·地能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图)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图)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 种植出来的未来产品生态包装容器
  • 2010年上海照明不用电
  • 2006年中国籍发明家将首次蝉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人类未来所需食物主要来源于一种"粮树"
  • 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奥运商机:能源几何?
  • 太阳能利用装置的发展
  • 美国高空太阳能飞机的目标是替代卫星
  • 飞行汽车:一个不再遥远的梦
  • 制造地球“空调” ?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关键字:


     

    专利检索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