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我国近年来降水分布为什么一直“南涝北旱”?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最近研究表明,导致我国出现目前的降水格局的一个直接原因,可能是近20年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日益增加;因此密切关注观测前期高原积雪的变化,就有可能预测半年后夏季的全国降水形势。 丁一汇介绍,我国南部多雨、北部干旱的降水形势,主要是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结果,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如果考虑温室效应的作用,北半球中高纬陆地降水应是增加的。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降水情况是恰好相反的“北涝南旱”,当时华北每年降水600毫米左右,比现在每年多出100多毫米。只是最近十多年来,东亚夏季风的持续偏弱才造成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多雨,而华北持续干旱的情况。 他表示,我国北部用水日益短缺,自然降水的减少是一个关键原因。分析“南涝北旱”的原因进而找到相应的改善或缓解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华南及沿海地区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可能是导致我国夏季风雨带南移的一种原因:即硫酸盐气溶胶增加导致地球太阳辐射削减,从而导致地面降温;同时黑碳气溶胶增加使大气加热增强,上升运动和云雨增强,使我国雨带南移。但由于局地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增加不可能引起如此大范围的环流改变,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值得进一步探讨。 为明确“雨带南移”的真因,丁一汇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同事一起,深入分析我国近50年来的降水、云量、气流、气压、湿度、水汽输送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情况,发现我国近半个世纪内的降水情况,确实存在年代际的长期变化,即降水分布情况呈现两个明显的转折点:第一个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此之前北方降水较多,南方降水偏少;第二个在90年代,这一时期南方降水显著增多,华北进入明显干旱期;而80年代则是一个雨带逐渐南移的过渡期。 课题组研究发现,对应降水型的明显转变,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也在近50年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春夏两季高原东、中部地区热源均明显减弱,并以东部尤为显著。这一变化使得亚洲大陆上空气流从“异常暖中心”向“异常冷中心”转变,高原周围低层气流从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转为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导致亚洲与东亚地区西南季风显著减弱,从而使我国东部大尺度季风经向风显著减弱,到达北方的水汽输送也相应减弱,主要水汽辐合区南移,形成了北方降水减少、南方降水增加的“南涝北旱”分布型。 丁一汇表示,对于青藏高原的积雪对季风及降水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气象学家长久以来已经作过很多研究;我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明确提出,高原积雪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夏季降水。目前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高原冬春积雪增加影响亚洲季风强度的可能性;很可能正是亚洲季风近20年的持续减弱,直接引起了我国降水类型的变化。 他指出,在全球气温增加的大背景下,欧亚积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不断减少,青藏高原积雪却持续增加,其内在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如能就此取得突破,将使一二十年期的年代际降水预报成为可能。虽然这项研究目前还很“初步”,但这种年代际预报一旦变成现实,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南水北调”等战略规划产生来说,意义极为重大;对我国短期预报的准确度来说,也将是一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