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6年,我国能源安全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能源生产总量和结构如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如何保持燃料油价格的稳定,为轿车进入家庭提供保障条件;三是如何全面推广洁净煤技术,在煤炭消耗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减少污染的排放;四是如何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重。 应对上述挑战,需要我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有益经验,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引导,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消耗的机制,加快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妥善解决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对策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例如,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日本的1.7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28%。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低度化,高耗能的产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比重过高,而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尽管我们也早已察觉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政策,因此,这个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去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总的要求是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应当说,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从1997年到200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下降或零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7.1%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最近三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明显回升,从2000年到2003年,分别为0.02、0.47、1.21和1.45。去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了4.1个百分点,仍然满足不了需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到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老路上去。经验证明,这是一条必然导致周期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的老路,是绝不能走下去的老路。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急速增长的同时,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农业等明显投入不足。改变这种投资结构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背离的状况,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供求平衡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施能源安全战略,当前第一位的事情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 对策二:大力发展替代技术,降低依赖石油进口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在常规化石能源中,煤炭资源占90%以上。目前已标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超过1万亿吨,可采储量在1100亿吨以上。煤多油少是能源赋存结构的基本特点。确立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从这一基本条件出发。目前,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67%。解决石油储量不足和燃料油供给问题,要立足于从煤炭液化技术找出路。煤炭液化技术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间接液化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在南非SASOL公司已稳定运行了50年。该公司有三个生产厂年产汽油、柴油460万吨,化工产品310万吨,每桶油的成本约为15美元。当国际油价低于17美元/桶时,国家财政适当给予补助,一般情况下均可赢利,效益很好。使用煤液化燃料,比普通汽油更有利于环境保护。这项技术应当在中国加快推广应用,迅速建立起庞大的煤制油产业。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也都取得突破。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并同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目前,年产500万吨成品油、总投资250亿元的直接液化项目已在神华集团神东矿区开工建设。但总起来看,发展煤制油产业,在我国虽酝酿已久,但进展缓慢。 根据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中国石油进口剧增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抓紧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有关工作,从而使我国油品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的基础之上。 此外,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及先进发电、煤炭燃烧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洁净煤技术领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快推广,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在未来较长时期中国能源供给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 对策三:多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20多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 我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我国生物质能源主要有农林废弃物、粮食加工废弃物、木材加工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6亿吨,加上薪柴及林业废弃物等,折合能量7.5亿吨标准煤,但利用率极低。粮食主产区每年都有大量秸秆被白白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农产品加工和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理论上可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也可回收大量能源。预计2020年城市垃圾年产生量达2.1亿吨,如30%焚烧发电,60%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回收填埋气发电,可产生能源500万吨标准煤。我国还具有发展能源作物的巨大潜力。以甜高粱为例,其生物能量是玉米的4倍,耐瘠薄和抗逆性强,全国都可种植,1公顷甜高粱可产4吨酒精。如果我们能达到巴西2002年甘蔗酒精的产量,每年可使农民增收400亿元。国际上还有许多利用生物能源的成功范例。如丹麦主要利用秸秆发电,使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4%。美国实施生物能源计划,每年将为农民增收200亿美元。我国要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经验,把利用生物能源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予以发展。 对策四: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2003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3吨标准煤,人均消耗电1479千瓦小时,人均消费石油219公斤,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1/1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必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满足这个需求,必须使能源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同时要看到,我国节能的潜力巨大。目前主要耗能设备技术落后,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从“九五”以来,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5%,节能效率达5.6%,节能率居世界前列。但是能源节约工作还只能算作开始,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通过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强能源管理,要力争在“十五”期间使全国能源利用效率达到36%,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至17%。 要提高电力在能源最终消费中的比例。到2005年,要完成60万千瓦超临界和30万千瓦大型循环硫化床锅炉等国产化依托项目建设,实现600千瓦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使发电设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进度。 电力工业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建立“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供分开、国家监管”的体制。加强用电侧管理,鼓励错峰用电、有序供电,健全以经济手段引导电力消费的需求侧管理体系,加强电力安全工作,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完善统一的电力调度和协调体系,建立健全电力安全应急机制,确保电力供应安全。 对策五: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际价格风险 2003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进口成品油2824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依存度达35%。预计2004年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进口将分别达到1.6和2.5亿吨,对海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超过50%和58%。中国对能源、原材料进口的增加,是推动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多年来,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不健全,形成多家采购、内部竞争、互相抬价的局面,使我国只能成为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从而陷入了“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尽管我国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这说明我国还没有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利益。我国应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为此: 一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目前全球期货交易所已发展到100多家,共有商品期货和期权93类商品267个上市合约品种。我国目前仅有6个期货品种,与资源需求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和国际价格的参与程度。 二要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合理的价格。在这方面要学习日本的经验。要建立“风险采购”机制。每年从进口商品总量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由专门在国际市场从事风险运作的国际贸易公司,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高抛低吸”,以及与国际垄断资本建立多角化战略联盟等风险投资运作方式进口商品,以规避国际投机者操纵价格的风险。
三要打破国内市场垄断行为,加速形成统一、开放、通畅、有序的能源、原材料市场。目前国内能源、原材料市场中部分产品还受部门垄断、地区封锁的制约,没有形成统一、开放、通畅、有序的市场。 政府应从完善市场规则、加强监管入手,真正放开石油等产品价格。尽快将隶属于各政府部门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机构,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石油等流通领域。
四是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要有现货储备,还要有期货储备;不仅要有商品期货市场,还要有金融期货市场;不仅要有应对供求失衡的办法,还要有应对对冲基金等市场投机行为的措施。我国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安全保障和风险监控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