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比发达国家穷,他们实行夏时制,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大方,让资源溜走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钱月珍说。她的丈夫窦星元最早在我国提出了实行夏时制的建议。
窦星元原是国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如今80余岁的他因老年病言语不方便。据窦星元1986年发表的科研文章显示,当时,实行夏时制一年可节约7.54亿度电,占全国照明电量的8%。
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是一种利用日光节能的措施。对于北半球来说,每年的4月至9月,白天的光照时间可达12小时。夏时制即在这些月份,由国家统一把时间拨快1个小时,让人们早睡早起,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节约能源。
1915年,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实施夏时制的国家;自那以后,全球以欧洲和北美为主的约70个国家引用了此做法。但是,夏时制的利弊,辩论一直在进行。
我国曾在1986年开始实行夏时制,1991年取消。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博士说:“那是因为具体操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他说:“我国面积很大,跨越了多个时区,夏时制操作起来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带来了很多问题。”
姜克隽说,夏时制对铁路、航空等部门的压力尤其大,他们每年都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调整运行时刻表。而且夏时制只对上班族有作用,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说意义似乎不大。
俄罗斯实行夏时制一年可节约20亿度电。姜克隽说,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两三个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数量并不大。
“人们都有一种习惯,不愿改变生活状态。”钱月珍说,这也是夏时制遭到人们质疑的原因之一。
姜克隽建议,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特点,例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来调整上下班时间,在适宜的地区实行弹性工作制,不仅利于能源的节约,对交通堵塞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