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使长三角的人们在“抗缺电”运动中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正改变着长三角的经济结构。
6%产值耗11%工业电
据测算,目前浙江省最大电力缺口为430万至630万千瓦时;上海电力缺口达312万千瓦时;江苏全年性、完全性缺电局面已经出现。而统计显示,浙江万元GDP耗电约1340千瓦时,单位能耗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
统计数字也凸现出上海用电全面吃紧的必然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的劣势产业消耗了全市工业用电的11%;而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3%的优势产业,只占全市工业用电的55%。
沪编制新产业评价指标
如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尽量减少对高能源消耗企业的投入,促进低能耗企业增长,已成为摆在长三角地区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沈陇声日前说,浙江已决定严格把好投资项目审批关,坚决控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和明显超出市场需求的投资项目,扶持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低消耗、污染少、市场需求大的项目。
上海抓住“电荒”凸现出的问题,将用电政策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能耗政策结合起来,将全市4700家重点工业企业分成3个“梯队”,分别实行不同的用电政策,以此限制乃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不符合上海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同时着手编制一套新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规定上海今后在吸引外商投资时,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企业将被拒。
“电荒”生活
长三角人学会节约用电
在停电后的烛光和闷热中,人们的行为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变化。金华市电力局局长金方平说:“这样停电几次,效果比什么宣传都有用。企业和居民真正感受到了电力的短缺,节电意识也就自然地产生了。”在浙江诸暨,今年新增了50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南京新街口的大型电器卖场,节能家电成了宠儿。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一个地区的居民用电往往占当地电网总耗电量的百分之十几,但要真正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恐怕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相关阅读: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