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3000万千瓦电荒压力下,在世界经济饱受能源瓶颈困扰之时,近日,我国科技界、企业界和政府界人士再次将目光聚焦于风力发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曾大力倡导开发风能,并已经开始利用风能实现并网发电了。然而20年后的今天,尽管我国风电上网的装机容量已发展到50多万千瓦,但从市场占有率、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电设备制造水平等方面看,风电供应依然表现出严重不足。
--发展风电是全球能源界的共识
风力发电正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能源。目前,欧洲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相当于25座核电站,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年增长率达30%以上,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年增长率更高达50%以上。
最近,欧洲风能协会和绿色和平组织签署了《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的12%的蓝图》的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将达到12.31亿千瓦,是2002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38.4倍,年安装量达1.5亿千瓦,风力发电量将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2%。
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滨述告诉记者,风力发电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成熟,单机容量大,建设周期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能源。目前风电在全球已发展为年产值超过5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从长远看,无论是工程投资还是发电成本,都会逐步接近火电。应该说,风力发电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有关资料显示,一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风机与同容量火电装机相比,每年可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10吨二氧化硫、6吨二氧化氮。欧美国家近年来对风电产业大加青睐,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风电开发。截至2003年底,全球风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3900万千瓦,预计今年将达到4700万千瓦。
--风能大国深陷产业困局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据保守测算,仅陆上可开发的风电装机容量就达2.5亿千瓦,与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同一数量级,再加上近海的风能资源,我国可开发风能资源估计在10亿千瓦以上。所以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现有电力生产翻上一番。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认为,我国风电如果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占到全部电力的10%具有可行性。相对于水电、核电而言,风电更有望成为解决我国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现实的途径之一
据刘滨述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利用风力进行发电,1995年,原国家电力部更是对风力发电提出了设想——到2000年我国风机规模要达到100万千瓦。但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风电场仅有40多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6.7万千瓦,仅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0.14%,而且风力发电的设备还主要依赖进口。
就在我国风电产业几乎陷于停滞的时候,许多国家出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正在迅猛推进风力发电的产业化进程。德国、美国和西班牙的风电装机容量已分别达到1460万、637万和620万千瓦。就连风能开发起步晚于我们近10年的印度,风电产业化如今也已初具规模。
--企业:投资前景太不明朗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乌若思分析认为,从可利用风能资源占全国40%的内蒙古风电多年的实践看,我国风力发电已完全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基本条件。近十年来,内蒙古风力发电每千瓦设备成本已由1万元降至七八千元,每千瓦时风电的含税还本付息成本价也降至0.5元以下。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核算,我国风力发电的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我国风力发电迟迟不能迈出关键性一步的最重要原因,是由于电价、关税、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不能到位,企业的投资长期难以收回。长期以来,风电产业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来激励企业投资,目前不仅在内蒙古,就是在全国,都普遍存在着风电产业“入不敷出”的困局。
对此,有关专家直言,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倡导开发风能,但由于国家一直没能从能源战略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风电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也缺少市场激励机制,包括风电开发的投资体制、国产化风机激励机制及政府风电采购政策等。
内蒙古是全国利用风力发电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区之一。近日记者在这里的朱日河、辉腾锡勒等几个大型风力发电场采访时看到,美国、丹麦等国的进口设备几乎一统天下,能见到的国产设备只有3台风机,而且安装几年来始终不能正常运行,虽然其设计能力是600千瓦,但用起来只能达到几十千瓦。
记者了解到,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低已被风电界公认为阻碍风电产业化的因素之一。目前,与北方联合电力公司在内蒙古联合开发风能的中国龙源公司已连续三次做出规划,试图加快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然而直到今天,进口设备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仍在持续。与龙源公司一样,国内数十家有能力开发生产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企业,都因国内风电市场的“高投入低回报”而陷入观望等待之中。
在经济较为发达、政策较为灵活的东南沿海省份,风电产业也同样步履维艰。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已开发风电3.37万千瓦,仅相当于农村一座小水电站的规模,而据保守估计,浙江可开发利用风电在160万千瓦以上,可满足全省现有电力负荷的1/10左右。去年9月,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的浙江大陈岛风电工程通过了有关部门立项,然而时隔一年,这个风力发电场仍然停留在图纸上。据企业负责人讲,政府对风电并网、电价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使企业觉得投资前景太不明朗。
--政策有望成为助推器
据了解,一些风电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在起步之初都得到了本国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美国联邦政府给予风电开发者的优惠政策是,不仅购买设备完全免税,而且投产后还减免部分生产税,每发电1千瓦时就减税1.5美分。
在印度,风电设备制造业和风电业增值税也是全免,工业企业利润用于投资风电的部分可免交36%的所得税。印度专门成立了非常规能源部,同时由政府牵头成立了再生能源投资公司,为新能源开发提供低息贷款以及帮助新能源产业开发进行融资。印度政府还提供给相关企业10%至15%的装备投资补贴,并从1992年起,对风力发电设备实行100%的加速折旧政策,同时规定风力发电企业5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等等优惠政策。此外,印度政府还实施了风电产业投资鼓励政策,开设创业园、为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等。印度电力法还规定,新能源发电至少要占10%,并实行电价优惠。
德国也在颁布的新能源法律规定中特别提到了风电产业。其中规定,政府给风电以每千瓦时9.1欧分的补贴,补贴政策至少保持5年。自2002年1月1日起,每年递减1.5%。即使高补贴率实施期满,风电投资商仍可享受每千瓦时6.19欧分的补贴。具体补贴期限是以风电收益达到150%作为参照收益率来测算的。
在我国,虽然有关部门在前些年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以推动风能的开发利用,但由于缺乏国家从战略高度上的足够重视,因此所谓的鼓励措施其实难以起效。一些风电企业的经营者和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内蒙古风力发电从1989年兴起至今,如果能够真正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扶持,“高成本、低电价”的市场困局其实并不难破解。
业内人士还提出,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化,只能从做大风电市场破题,而要做大风电市场,除了给予企业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以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对风力发电实行的“绿色配额”做法,即要求电网公司必须采购一定量的风电,实行多购奖励、少购处罚的办法,将其采购比例按国家发展风能的规划测算,并允许将这部分成本摊入电价。
采访中,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企业界人士,无不对正在酝酿中的促进可再生能源立法抱有很大希望。他们认为此法可能打破电力市场的地区分割,解决风电在全国摊销的关键问题,同时辅以信贷、税收、消费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从而引导更多的投资进入风电产业,进而借鉴彩电、汽车等行业的国产化方式,以市场来推进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研发的国产化。
相关阅读: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