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明时讯-专题信息

石油已成为中国能源瓶颈 求解中国石油突围之路

来源:国际商报 2005年9月2日
 

  1.石油成为中国能源瓶颈

  过去3年中国GDP年均增速8.6%,带动能源需求旺盛。2004年中国GDP增速达9.5%,推动一次能源消费量增加15.1%,当年国内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13.6%。据BP统计,全球能源需求增幅已从2002年的3.4%升至2004年的4.3%,而中国2001~2004的3年间,该增幅是52%。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幅为1.9%。2001~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为1.9%,中国同期增幅却高达37%。2004年中国原油需求上涨15.8%,与2003年7.7%的增幅相比跃升2倍,主要是短期内电力供应不足。

  由于电力短缺,近几年中国从长三角“电荒”,发展到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煤荒”加“油荒”,政府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能源压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高速,能源消耗越来越多,中国已遭遇能源瓶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出现能源危机。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是国家能源主体,在能源生产过程中占76%,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占67%。2004年中国能源总自给率达94%,2003~2004年我国总体能源当量(包括天然气、煤炭、石油)对外依存度均不到6%。据商务部等相关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原油加工能力达3亿吨,加上在建项目,成品油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对成品油的需求。

  从市场发展趋势看,中国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煤炭资源,可保证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但石油资源不乐观。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成为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5年由于新增电力缓解了电力紧缺现象,中国对外石油需求势头已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石油需求还会平稳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据BP统计,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为每天668.4万桶,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8.3%;同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75亿吨(相当于每天350万桶),对外依存度为48%。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达每天840万桶,原油产量达约1.95亿吨(相当于每天390万桶),对外依存度将上升为54%。需强调的是,届时中国石油需求量仅为2004年美国消耗量的2/5,并非与美国消耗量一样多。未来16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年均增速1.4%,国内原油产量年均增速0.7%。相比之下,后者仅为前者的1/2。与其说中国遭遇能源危机,不如说石油资源已成中国能源瓶颈。

  2004年7月随着《2004~202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中国能源战略初步形成。今年5月底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这是中国政府将能源提升至战略高度的具体体现。但为确保能源战略实施,中国应恢复能源部,并将能源工作领导小组扩展为“能源工作委员会”,统筹各能源部门及国防、外交、经济等部门。能源资源作为中国重大战略问题,重中之重应是资源节约、能源替代、国内勘探开发、国际合作四部曲同奏,重要路径是立足国内。

  2.资源节约是中国石油首要战略

  2004年世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分别为1022440和138620万吨油当量,石油消费量分别为376710和30860万吨。而当年世界GDP为406705亿美元,中国GDP为16494亿美元(人民币为13.65万亿元)。按同口径计算,世界一次能源消耗水平为每万美元2.51吨油当量,中国为8.40吨油当量;世界石油消耗水平为每万美元0.93吨,中国为1.87吨下。中国一次能源消耗水平为世界的3.35倍,石油消耗水平为世界的2.01倍。不仅如此,同年美、日、印一次能源消耗水平分别为每万美元1.99、1.10和5.68油当量,石油消耗水平分别为每万美元0.80、0.52吨和1.80吨。中国一次能源消耗水平分别为美、日、印的4.22、7.64和1.48倍,石油消耗水平分别为美、日、印的2.34、3.60和1.04倍。中国能源利用水平不仅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等发展中国家。这说明中国一次能源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石油节能潜力也较大。

  目前中国政府正推行新能源政策,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节约为主,短期看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如2004年中国每万元GDP耗能比1990年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今年一季度节能效果进一步提高,从吨钢可比能耗看,鞍钢下降3.7%,首钢下降12.1%,均为历史最好水平;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中国每万元GDP石油消费下降33%。2020年预计中国GDP与2000年相比增长约4倍,此时能源包括石油需求希望仅增长2倍,这要求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40年前日本石油消费99%依赖进口,今天依然是这个水平,其重要做法是降低燃料成本。70年代开始石油冲击日本长达20年的两位数增长,1973~2000年,日本能源消费占GDP比例下降33%。1979年日本以新能源节约法来面对,同时提高汽油税,这是日本汽油价格比美国高一倍的原因之一。日本还放弃耗油量大的汽车,为耗油少的汽车消费者提供减税优惠。

  石油消费99%依靠进口的西班牙,尽管平均每人拥有一辆车,但由于采取征收高额汽车燃油税政策,一般高出税前价格45%左右,实现了每万美元GDP消耗石油0.78吨的水平,比美国耗油水平还略低,仅为中国耗油水平的2/5。

  中国应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建议国家尽快制定《能源资源节约法》,以法律保障能源资源节约。从石油消费结构优化角度看,未来中国应优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压缩用于燃料的石油产品消费量,降低石油消费总量,大幅减少原油进口。当务之急是立即实施燃油税政策,有利于抑制汽油等油品消费高增长。据初步测算,仅采取燃油税政策这一项措施,就将提高燃油效率12%左右,降低石油消费量7%左右。在高油价形势下,一个酝酿10年的政策再不能因“择机出台”而无限期等待下去。未来16年间如节能措施得当,加上石油替代顺利,2020年中国每万元石油消耗量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至少可再降低1/3甚至2/5。因此资源节约应成为中国石油大突围首要战略,也是突破中国能源瓶颈的关键。

  3.加快石油替代步伐是优化能源结构重要手段

  中国目前已通过《可再生能源法》,石油替代潜力巨大。如已在农村推广1300多万户沼气用户,近期还将由国家安排10亿元国债资金,继续推进沼气推广。太阳能也如此。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如把各种可再生资源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发展途径。到2020年中国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7%提高至13%。

  据BP统计,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9.0%,石油占22.3%,天然气占2.5%,可燃氢占5.4%,核能占0.8%。而同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27.2%,石油占36.8%,天然气占23.8%,可燃氢占6.2%,核能占6.1%。相比之下,中国核能仅为世界13.1%,太阳能为85.5%。从消费结构看,中国核能具有较大差距,开发利用潜力大应加快发展。可燃氢包括水电也有一定潜力。从替代能源角度,中国首先应加快核能、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太阳能、风能和可燃氢等可替代能源也应注重开发。

  尽管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相比,石油、天然气占比并不高,但加快石油替代步伐仍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从石油替代战略看,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实施“煤变油”以直接替代石油,或通过煤制甲醇进而制烯烃(乙烯、丙烯)以间接替代石油,都不失为可选择的发展方向之一。煤炭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也成为重大隐忧。

  迄今为止世界仅南非掌握成熟的“煤变油”间接液化技术并工业化生产,马来西亚、新西兰建有小型天然气液化工厂,其他国家包括德、美、日、荷等发达国家都掌握成熟技术,却没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我国经过不懈努力已掌握较成熟煤直接液化技术,2004年8月25日,世界第一套年产500万吨油品生产规模的“煤变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开工。但国内片面追求石油替代的做法令人担忧。部分西部地区对煤炭的炒作,远超过煤化工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大量圈占资源、无序滥采现象出现,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开发,也将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加大安全压力。由于煤变油是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型产业,尽管在当前油价高企状况下,其经济性值得尝试,但大规模地将一种稀缺资源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代价不菲,不乏市场风险,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非长久之计。

  烯烃是国内化工产业急需的基本原料,而煤制甲醇进而制烯烃可成为碳一化工生产工艺新路线,有可能突破传统上单一由石油为原料生产烯烃方法的依赖,因此尽管煤制甲醇技术国际上已成熟,甲醇制烯烃技术尚待工业化,但国内各地已有纷纷上马趋势。长远看中国适度发展煤变油、煤制甲醇进而制烯烃等战略性产业很必要,关键是应实行煤炭、电力、化工等联合布局,合理发展。

  更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石油替代,应是加快实施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工程。乙醇汽油作为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既可直接替代石油、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也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世界上唯一只用乙醇汽油的国家,巴西利用甘蔗为原料生产乙醇,进而推广乙醇汽油,已有400多万辆汽车在使用。美国用玉米作乙醇汽油主要生产原料,已在全国41个州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继美国、巴西之后,中国近年来也加大力度发展乙醇汽油并获成功,已在全国布点建设4个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封闭销售。在此基础上,全国有9个省份实行车用乙醇汽油试点,还将进一步加以推广。按全国车用汽油60%使用量中掺合10%~15%乙醇计,石油消费量将降低4%左右。但从长远看,中国应加快开发以其他作物如薯类、甘蔗、高粱为原料生产乙醇,特别是对纤维类作物如秸秆作为生产乙醇的研发,确保乙醇汽油的原料供应。此外也应积极研发生物柴油等其它生物质能源。

  4.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是保障石油安全的前提

  据BP统计,2004年中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4%;储采比13:4,仅为世界的1/3。受国内资源条件限制,中国原油产量增长缓慢,2004年国内原油产量1.75亿吨,仅比上年增长2.9%。预计2010~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将进入高峰期,年产量为1.8~2亿吨。但目前中国石油资源探明率仅20%左右,剩余可采储量只占已探明储量不到40%。随着开采技术进步及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在增加石油地质储量和开采储量的同时,提高国内油田石油产出率,是保障石油安全的前提。

  中国石油资源海上占24%,陆上占76%。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南海和东海。而在陆上石油资源分布中,东部地区约占51%,西部地区约占49%。陆上中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高原、黄土塬、山地、沙漠、沼泽和滩海等较复杂、恶劣环境中。在已探明石油储量中,已动用的石油储量高达75%左右,未动用的石油储量约一半属难动用、低渗透资源,原油稠度大,含硫量高,油质差,难开采。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中,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重油、稠油或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左右,因此中国在增加探明石油资源的同时,应对已勘探开发油田采用新技术。

  由于地质条件不同,各油田原油开采率差别很大,有的达80%,有的仅10%。一般情况下采用新技术及注水法等,可使原油开采率达35%。如印尼杜里油田原油开采率40年内提高6倍。通过不断研发,未来10~15年内,世界油田平均开采率将提高到50%。

  大庆油田已在提高原油开采率上领先一步,2005上半年其原油产量达2266万吨,主力油田采收率达50%居全国首位。大庆油田探明储量也持续增长,在已探明石油储量中,剩余储量近38亿吨。过去45年该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8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产量的40%,并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其目标是“以技术换资源”,并形成大型陆相砂岩油田水驱开采、聚合物驱开采的配套技术系列,将主力油田采收率提高到50%,并有望达60%。如中国通过努力将原油采收率由平均35%提高到50%,中国原油产量保持稳产增产完全可能。

  5.加强国际合作是中国石油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势在必行,加强与能源国和消费大国的合作,是中国石油大突围的必由之路。

  在国外石油资源利用上,除购买石油外,主要依靠参与资源国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取得合法权益和份额油。参与或独家开发境外油气田,购并海外石油企业等,是中国实施国际石油合作的主要战略。

  中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已有10多年历史,到目前为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参与全世界60多个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如对外石油战略实施顺利,中国获取可控石油资源量将达2/5以上。

  几年前中国三大油公司启动海外合作和收购行动,如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石油天然气公司60%的股份,成为其中最大一笔交易;其它大型收购交易目标是委内瑞拉、苏丹、伊朗、伊拉克、秘鲁、阿塞拜疆和印尼的油田和气田。2005年7月1日,中石油、中石化相继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原油进口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合资企业议定书。2005年6月下旬,中海油宣布竟标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更将全球石油并购活动推向高潮。尽管该收购可能不成功,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

  除上述途径外,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引入石油资源,也是一种途经。2005年7月8日,由中石化参与投资的福建炼化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沙特石油公司年提供1200万吨原油。此类资源获取方式,将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今后开展对外合作的方式之一。

  但未来几十年中国在能源领域与西方的摩擦将日趋激烈,中海油购并优尼科,只是中美双方在石油领域展开商业竞争的锋芒初试。为化解西方敌意,中国可考虑加入“西方石油俱乐部”——国际能源机构,以与西方展开对双方有利的战略合作和外交协调,同时分享石油资讯,共同防止石油危机产生,并减少与西方的摩擦。

  确保石油进口通道安全,也是中国开展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洲的要冲,在国际海运业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每天通过该海峡的各类船只达200多艘,年穿行船只超过8万艘,且以年8%的速度增长。日本、中国进口原油的80%、近一半的其他进出口物资途经该海峡。美国一直想以“反恐”为由向该海峡派驻军队,虽然遭到海峡共同管理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新加坡三国的反对暂未实现,但其企图已暴露无遗。无论马六甲海峡由于海运繁忙自身可能引起安全问题,还是国际强势军事实体甚或恐怖势力控制海峡通道,对中国而言都可能引发海峡困局。为确保进口的中东和非洲等地原油、特别是新增进口石油资源运输安全,现有海上运输通道不宜再大幅增加运量,应加快研究其它海上或陆上通道。

  2005年底中哈原油管线一期工程即阿塔苏——阿里山口石油管道将建成,2006年春季投入运营。从哈萨克斯坦中部到中国西部的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建成后的最初阶段,中、俄、哈三方已基本商定,将主要运送俄罗斯石油达500万吨;按中哈政府协议,在石油资源能够落实的基础上,其二期工程年输油量将达2000万吨以上。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由陆上通过原油管线大规模进口原油的工程,不仅有利于实现原油资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实现原油通道多元化,同时对优化配置我国西部原油资源、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产生战略性影响。在中俄能源战略业已形成的合作框架下,中国还应积极争取由泰纳线至中国境内的原油支线早日建成投用,力争2015年中哈、中俄等陆上原油管线年输油能力达4000~5000万吨。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发明时空网被确定为十五届发明展媒体支持单位(1)
发明时空网被确定为十五届发明展媒体支持单位(2)
风电15年内将风靡全球
前景广阔诱人 福建风力发电面临新机遇
我国被列为未来13个最大风电市场
特别策划:能源危机的罪与罚 谁将是能耗大国?
国外节能面面观
耗资600万美元 瑞士最大太阳能电站投运 更多文章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图)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微型太阳能电动个人助行车(图)
折叠翼太阳能电动汽车
模块化智能型立体车库系统(图)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 (图)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图)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图”,这次研制的太阳能水)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太阳能·地能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图)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图)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模块化生态建筑
住宅模块化解决方案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
 产品创新服务,产品开发战略咨询,产品改造,产品创新增值服务企业技术难题解决,定向发明,工业设计,生态环保咨询,技术改造,新能源,海水淡化,三维动画设计制作,北京大学,发明课题,发明创新,产品优缺点,跟踪国内外产品,技术产品优化,欧美知名品牌授权,项目策划,国际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