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印度总统卡拉姆表示,印度将依靠国际合作实现能源独立。他确信“印度有相应的知识和资源”
面对高油价的长期化,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依旧强劲。今年预计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2亿吨,近45%的石油需要进口。估计到2010年进口依存度将达5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显示,如果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那么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GDP将损失约2
个百分点。油价持续飙升,将成为套牢中国经济的枷锁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油价暴涨引起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估计,这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
伊朗爆发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
海湾战争爆发。专家形容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当时,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当时油价一路飞涨。3个月内,每桶14美元的石油突破40美元。不过,这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比前面两次危机小得多。
高企的油价正势如破竹,连闯60美元、65美元大关,与此同时,油价持续走高的态势似乎也预示着:突破70美元、甚至75美元的日子并不遥远了。毫无疑问,疯狂的石油价格正深刻地牵动着世界经济的敏感神经。
为了应对昂贵石油的冲击,8月15日,印度总统卡拉姆在国庆致函中宣布,印度计划制订全新的能源政策,保障国家在2030年前实现能源独立。
卡拉姆强调要着重利用新的生态能源形式,为保障达到既定目标,使用铀燃料的核反应堆数量应在2030年前增加10倍。他表示:“为实现能源独立,印度将依靠国际合作,保障完全的核安全。以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独立,对我们民族来说,是可行的,能够实现。印度有相应的知识和资源。”
卡拉姆的豪言壮语令印度人为之振奋,同时也把一个严肃的课题呈现在中国面前:中国能不能实现能源独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正面临着能源相对短缺的尴尬。尽管眼下,逼近70美元的油价并未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但不可否认,如果油价长期保持坚挺的发展势头,看似尚无近忧的中国经济必然面临揪心远虑。印度的能源独立策略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思索:面对高企的油价,中国该如何应对?
高油价套牢中国经济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6342万吨,同比增长3.9%,2004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金额为431.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金额达到26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00亿美元,继续成为中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涨价因素明显增加了中国的外汇支出,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国际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美元,中国将为此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
“低油价时代在我们可以设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时期内很难再出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在上个月国家发改委举办的“200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一语点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
的确,从目前油价走势来判断,油价似乎很难再回到比较低的状态。目前较为盛行的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其一,石油供需的失衡。石油属垄断性商品,价格主要取决于供给方的生产能力。石油金融专家、上海源复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刘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世界上主要石油生产组织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增产缺乏足够动力。而与此同时,石油的需求并未减少。尽管全球经济增幅正在放缓,但随着中国、印度等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其二,投机猖獗。虽然供求决定价格是普遍市场规律,但也许现今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因素绝非“供求关系”一词就能简单涵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投机猖獗已成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石油期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必然凸显出一定的投机特性。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大行其道,已成为近几周来原油飙升的主要原因。欧佩克主席阿尔萨巴赫认为,一直居高不下的油价,与充足的石油供给现状十分不符。投机者在大赌油价上升,从而推动了油价上升。
其三,心理恐慌。受投机者炒作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石油的未来表现并不明朗,市场对石油的平稳供给缺乏信心。一方面,投机客的大肆炒作扰乱了期货市场,另一方面,重要石油生产国“两伊”问题依然令市场揪心。
其四,美元贬值。近期油价的走高与美元贬值也不无关系,随着强势美元的地位逐渐削弱,以美元计价的石油自然身价上涨,而近期的人民币升值,等于是又一次造成了美元的相对贬值。
此外,其他突发性波动因素都在扩大着石油的波动效应,比如说墨西哥湾飓风都会对油价造成波动。
一面是高位油价的长期化,另一面又是中国经济对能源表现出的强劲需求。去年,中国有40%的石油来自进口,今年预计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2亿吨,近45%的石油需要进口。估计到2010年进口依存度可达5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显示,如果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那么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GDP将损失约2个百分点。油价持续飙升,将成为套牢中国经济的枷锁。
能源独立才是根本
疯狂的油价正在肆虐,在伤害中国经济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要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必须实现能源独立的发展战略。作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需要寻找到能源问题的解决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能源独立战略,必须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式来实现。
首先,积极寻求海内外石油资源。解决中国能源需求,不仅要立足国内能源供应,科学化利用国内的石油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扩大与世界能源国和能源企业的合作,实现中国能源需求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就明确了“走出去”拓展海外石油资源的发展思路。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中国寻求海外能源的重要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和中东经济还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可观。另外,中石油、中石化已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投下巨资进行石油开发和运输管道建设,未来中亚将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石油来源地。除此之外,中国还在积极开拓与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合作。
中国企业可通过海外投资、并购等途径实现石油供给,尽管中海油对优尼科的并购因为美国巨大的政治压力而退出,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会因此止步。
其次,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在中国所有能源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要属石油安全。为了应对石油安全对经济、社会的挑战,中国有必要抓紧时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石油储备和预警体系。为此,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4月成立能源局,明确赋予其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责任,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问题由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随着镇海、舟山、黄岛、大连这四个第一批入围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的动工,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项目工程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需要明确的是,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战略石油储备需符合中国的国情,并不一定要像美国、日本那样,建立石油储备只是出于军事安全,而非应对经济发展的不时之需,起到高油价时期或供应中断后的调节作用。
再次,发展可替代能源。逐步开发并使用可以缓解常规能源日益紧缺的新能源,是缓解并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法。从目前人类发现的新型能源来看,太阳能以其覆盖面广,收集和转化相对简单,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成为绿色能源中最受关注的一员。此外,在石油替代方面,乙醇汽油、煤变油和甲醇汽油均在试验或推广之中。
在发展可替代能源方面,中国不妨效仿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欧不少国家正大力开发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一些静态能源产生(如电力)已经以石油以外的能源为主,如法国,核能占全国发电量的70%左右,这就大大减少了石油用量。另外,国外还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汽车,以减少石油消耗。
除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构筑能源独立架构的同时,对中国而言,目前首当其冲的应当是节能。国外研究机构认为,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印度和泰国的每单位产出所耗石油要多2至3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有助于亚洲增长,并最终减缓需求对全球石油价格造成的压力。
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构建节能型社会,以缓解中国面临的能源紧张。石油大学的陈勉教授指出,“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只有20%。节能问题政府应起主导作用。”他认为,我国必须在生产、消费、技术等环节上采取征收燃油税等一系列政策,确保节能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体制缺陷亟待解决
面对高企的油价,建立能源独立的战略已成必要之举。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的石油运行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石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投资效率。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认为,目前石油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首先,垄断市场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按照加入WTO的要求,我国成品油下游市场将更加对外开放。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石油市场,在开展区域石油合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在谋求区域石油中心的过程中也处于劣势。
其次,油源无法获得保证。石油工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仅开放下游市场而不开放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多元化的下游投资主体(包括炼厂、经销商)就无法从市场上得到油源的保证。
此外,信息不共享导致重复建设。在一些发达国家,地质资料等基础数据和信息应该由国家统一掌握,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向社会公开。但在我国目前体制下,几大石油公司之间信息不共享,造成了许多的重复建设和无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