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 管网老化 污水治理滞后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
本报北京9月13日讯(记者潘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已经不只是发生在个别地方的现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说,“如今中国面临着很多水问题,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化至少要持续30年,这造成了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最艰难的时期。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水资源短缺加上开发利用不合理,水环境普遍污染、水生态退化已成为中国城市的基本水情。”
艰难缘何而来?仇保兴分析认为,一方面是中国城市水资源形势严峻,正常年份有3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就有110个。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到缺水困扰。同时管网老化对水质影响严重,某些地区的水管网系统老化非常严重,容易出现渗漏的情况。这不仅意味着将损失很多的水资源,也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卫生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保证城市供水水质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水的漏失率达到20%,如果可以将漏失率减少到国际水平,一年至少可以节约10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相当于一个南水北调工程所能提供的水量。
另一方面是我国城市每年约有200亿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还有大量未达标处理的废水被偷排、漏排,造成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与此同时,城市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到2005年底,全国还有278个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至少有30多个城市50多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足30%,甚至没有运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不达标也加剧了水污染。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企业建在大江大河沿岸、城市饮用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给饮水安全带来潜在危害。
此外,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明显超出国际上30%~40%的水生态警戒线,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城市用水效率偏低、城市防洪减灾压力较大、城市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都是改变我国城市水环境所必需面对的问题。
据透露,建设部正在参与制订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质检测项目从35项提高到103项,对有机污染物、水体修复、工业排放造成的突发性污染、农村地区饮用水的安全问题等,即将颁布的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都进行多项改进。在污水处理上,2010年之前我国计划至少要在城市和县城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所有的大城市的污水处理率都应当超过80%。今后五年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要超过3500万立方米/天,原有的污水处理厂改造到2100万立方米,并且要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增加到20万千米。另外要加强城镇的雨水利用设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