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明动态-热点追踪

发展原创科技,加强成果转化

2004-05-08

  我国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北京大学,积极落实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指示,在保持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和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应用研究,在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医疗技术与新药开发、新材料、能源与环保等领域形成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渠道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朝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一、北京大学科研及成果转化概况

  1.雄厚的科研实力

  北京大学作为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形成了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目前,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0人、“973”首席科学家13人,国家重点学科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

  基础研究是揭示客观世界事物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原始性创新活动,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主要解决“怎么做”和“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基础研究向人们展示美好的前景,而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践将美好的前景变为现实。只有合理地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北京大学取得的许多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如激光照排技术、稀土串级分离与技术、指纹识别系统、钕铁氮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复合氧化物燃料催化剂、蓝光氮化镓器件、血脂康、干细胞等)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原始性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再开发而发展起来的。1982-2001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我校王选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卓有成效的成果转化

  为加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广力度,我校在1985年成立了科技开发部,此后学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飞速发展,一大批源自基础研究的优秀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成长出诸如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未名、北大维信等数十家高科技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全校科技开发合同总额达3.2亿元。

  作为北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就的标志,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最强大的学校控股科技产业。这些科技企业依托北大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实力,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全校科技企业总产值从1994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5亿元。目前,北大科技企业主要分布在与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从1994年到2002年,学校科技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累计回报学校超过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2年,当时的北京大学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胆提出在北大周边创办大学科技园的战略构想。此后十年间,北京大学科技园通过“一校多园”模式建立了 “北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大学生物城”、“方正信息产业基地”等,并与国内多个省、市合作,开辟了辐射园区,如深圳的“产学研基地”、“生物谷”,厦门的“生物园”,广东东莞市的方正计算机生产基地等,为北京大学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近十年来,北大科技园累计孵育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目前,入驻北大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128家,核心在孵企业43家,其中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18家。在孵企业累计申请专利80项,已获专利授权35项。园内企业承担了2项863计划项目、1项973计划项目、5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园区内超过40%的技术或项目来源于北京大学。

  北大科技园还积极组织北大创业计划大赛,支持广大师生创新创业。并积极跟踪学校上游科研活动,努力孵化原创科技成果(如已成功地孵化了生命科学院林忠平教授负责的转基因草项目、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凌松教授负责的干细胞项目)。截止2002年底,北大科技园建设已投入12亿元,科技企业孵化投入1亿元,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出120亿元。

二、北京大学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

  总结北京大学近20年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可概括为:

  1.认识不断提高,体制不断完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北京大学不仅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还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北大科技开发部成立之后,很快就制定推出了《北京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在总结实践地基础上经过了几此修改,已经能够适应研究成果市场运作的要求,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的提高。

  2.发展原创科技,开发重点成果

  在实施“211”和“985”工程的过程中,学校加大了对科研设施建设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使北大承担国家“973”、“863”项目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科技开发部每年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资助(如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钴酸锂电池材料、干细胞研究等),加强开发力度和中试环节,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如自1975年以来北大就一直给予汉字处理系统工程大力支持,经过数学、物理、电子等多学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成功地解决了汉字字形信息压缩与复原技术等一系列难题,掀起了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北大方正集团。

  徐光宪院士等一批科研人员在长期艰苦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国家首批“973”项目,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适用于稀土元素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我国单一和高纯稀土的年产量由1980年的20吨增加到目前的40000多吨,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75%以上,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

  3.多样化的成果转化途径

  从基础性研究成果到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投资需求也比较大。北京大学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成果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转化模式。

  3.1对研发时间较长的科研项目采取分阶段寻求资助或投入,以降低小试、中试和产业化各阶段的风险

  物理学院张国义教授在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一直研究白光LED固体照明光源,在获得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后,成立了宝龙光电公司(注册资金550万元),该公司几年来一方面支持课题组继续研发,另一方面根据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不断推出系列小产品。目前,该项目已被多家企业看好,已有企业表示了5000万元的投资意向,从而为该技术大规模中试和产业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3.2对技术相对成熟的项目采用直接转让、技术入股、拍卖等转让方式

  物理学院杨应昌院士发明的“钕铁氮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是持续20年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成果,技术成熟度较高,拥有3项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国际专利。2001年通过技术股权拍卖方式融资5800万元,成功地实行了产业化。北京大学因此获得1500万元的技术补偿费和2900万元的技术股权,创下了北京大学单项技术转让收益的新纪录。

  化学学院林炳雄教授研制的稀土复合氧化物燃料催化剂,申请了中、美、欧洲、加拿大等8个国家的发明专利,通过直接技术转让,第一期年生产200吨稀土助剂工程于2001年初建成,年产500吨稀土助剂的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中,该项目被评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3.3对基础性较强、应用前景好的项目采取合作开发模式

  干细胞研究是国家“973”资助的项目,首席科学家是海外归国留学科研人员李凌松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专门成立了由其负责的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同时组建了北医基因科技投资公司。北京市科委等部门也在资金上给予了该项目以重点扶持,北大科技园投入资金1500万元。目前,干细胞研究中心已经在角膜治疗、帕金森综合症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并进入了临床阶段。

  4.重视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推动大学科学园建设与发展,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后,学校将北大科技园列入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并成立了由许智宏校长任主任的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2000年,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北大科技园对其定位、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使之成为北京大学服务社会的窗口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践中,北大科技园积极探索,构建了“3M+T(即融资服务(Money)、创业辅导(Mentor)、市场营销(Marketing)和技术转移(TLO))”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

三、展望与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地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北京大学应一如既往地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保持和强化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切实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创新机制和体制,多渠道多模式地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早日全面实现小康贡献力量。为此,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近年来,北大已经先后成立了国家天然药物和仿生药物研究中心、干细胞中心、纳米科学中心等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还与北航共建了工程研究中心。北大将继续大力支持建立跨学科、跨院系和校际间的研发机构,并鼓励合作各方联合申报各类项目,争取获得重大创新成果。

  2.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近年来,北大的教学科研环境已有较大的改善,但总体上与世界上一流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投入力度,并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和企业的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研究机构,使得基础研究成果能较快地转变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

  同时,学校将加强北大科技园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园发展规划,加紧建立和完善科技园服务支撑体系,向科技园开放北大的各种科技资源,制定和落实适宜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师生入园创新创业。

  3.建立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学校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基础科研绩效,下一步我们将对此体系加以完善,将专利申请、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纳入评测范围,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约束机制。

  4.多渠道筹集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金

  组织北大的科技创新队伍,积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取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的支持。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委托开发和合作研究提供便利。

  我们相信,在科技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北京大学一定会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聚集各种社会资源,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图)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微型太阳能电动个人助行车(图)
折叠翼太阳能电动汽车
模块化智能型立体车库系统(图)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 (图)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图)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块(图)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太阳能·地能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图)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技术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图)
老油井再生井下处理技术及设备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图)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技术项目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技术
提供多功能太阳能旅游景区清洁机
  • 中国西部光伏企业商业化发展  
  • 并网风力发电的价值分析
  • 风力发电
  • 光伏扬水与照明应用系统
  • 太阳能采集
  • 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
  • 太阳能空调技术进展与太阳能建筑
  • 中国风能发展现状
  • 太阳能转换
  • 中国西部光伏企业商业化发展
  • 我国光伏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
  • 中国西部光伏企业商业化发展
  •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
  • 太阳能传输
  • 风能特点
  • 聚光太阳电池
  •  
    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关键字:


     

    专利检索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