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我国的智能化住宅将迎来一次别开生面的“选美大赛”。
这次展览的全称叫“中国首届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精品软件及楼宇智能化产品展览会”。本次展览将全面介绍和展示中国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精品软件及楼宇智能化产品,总结先进经验、推广科技产品,架设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软件与楼宇智能化产品的供需平台。
在这次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房集团的孟晓苏博士对智能化住宅的明天充满了信心。他对记者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的房地产业也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是智能化住宅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房地产经营方式也开始打上了信息时代的烙印。”
作为房地产巨头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也急于将这个代表信息时代精神的烙印烙在自己身上。未来5年内,中房将会把其已建成的1000多个社区改建成现代化的新型数字社区。
智能化的“卖点效应”
一段时间以来,智能建筑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小区和住宅的智能化建设更是得风气之先。其广告宣传铺天盖地,“智能热”已成为楼市经营的必备内容和重要卖点。建设部一项专题调查显示,1999年~2001年,深圳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为600万~700万平方米,其中楼盘中具备智能化的就占96%。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开发推广中心副主任黄久松认为,智能小区建设速度很快,在大中城市,智能化系统已相当普及,成为住宅、社区设备必配设施。
专家指出,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为了达到“卖点效应”,信息化系统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很多系统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一件昂贵的摆设。即使一些比较成功的产品,都只是加了一些或很少的智能化的东西,仅是把原来传统的家电进行改装,这是很不成熟的,一旦引入工程,会带来质量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而言,不成熟的技术只能做内部探讨或进行试点,不宜一窝蜂上马。
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
智能建筑开发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智能建筑的两大投资主体,一是房地产开发商,为增加卖点而独立开发;二是网络承建商和运营商进行圈地运动,发展各自的驻地网,争取最终用户。这样,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开发商对众多的参与主体设计方、集成商、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不少智能化设备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情况下验收,“竣工”后智能化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且,由于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各网络之间互联互融困难,服务内容单调,综合服务费用高。各独立网络与小区整体智能化系统配置脱节,房地产开发商、网络承建商完成开发撤离小区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面对众多的建设单位留下的智能系统,无所适从。据统计,在上海,智能化系统在物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仅占20%,运行不正常,尚可使用的占45%,另有35%的系统被废弃。建设部在深圳的一项专题调查也显示,87.2%的房地产商对智能化系统集成商的评价一般或较差。
智能配置要讲究实用
信息社会的大潮,势必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建筑业。但是对于这股“智能热”,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郭锡坤指出,智能化一般只能起到30%至40%的作用,而有人却把它夸大到90%以上。现在,许多“智能化”住宅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只是一味盲目投资,如一些住宅在窗户上都安装了紫外线保护功能等,使成本大大提高。而事实上,调查表明,最好的智能化住宅往往并不是投资最高的,而是那些经济实用、设计合理的。
建筑智能化,网络智能化只是工具和载体,离开了实际内容,就是虚幻的。建筑智能系统要提升水平,要真正利用起来,必须与社区建设的内容、任务结合起来,与居民对社区信息服务的要求结合起来,解决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娱乐需要,老百姓才会为智能化掏钱,为开发商带来广泛的经济利益。否则,智能化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