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结束初评的中国三大科技奖——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空缺。连续第六年如此,引人注目。
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是失望还是希望,是心酸还是遗憾,恐怕都不可能从一个意义上来解读。既可以解读为有伯乐而缺千里马,也可以理解为有千里马而无伯乐。但是,从已有的事实层面看,更大的可能是有伯乐而缺千里马。伯乐是评奖的硬性标准(和评判者),而千里马则是技术发明。由此,至少可以从发明的本质、动力和条件等方面来看待一等奖的缺失。
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硬性标准有三个,缺一不可,即:一是属于重大发明成果,有原创性或创新;二是已经实施转化和产业化,获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取得了发明专利授权。技术发明奖,尤其是一等奖,虽然不是“皇女招驸马”,但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上看,还非如此不行。因为这首先符合人类对技术发明实际作用的理解和理论认识,也即发明的本质是什么。
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既相关相似,又存在差别和不同。一般而言,技术发明在先,科学发现在后。比如,没有显微镜的发明,就不可能发现各种微生物病原体;没有DNA测序技术,就不可能破译人类基因组。同时,技术发明具有实用性,并应得到专利保护,只有实用才会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原创、实用、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由此得到的专利保护才成为发明奖的本质意义和评比的硬性条件。一等奖的缺失,说明我们的发明在创新和实用上面仍达不到要求,更不用说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历史了。
技术发明需要强大的动力,例如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求、造福人类,甚至能够获得国家发明奖也是一种动力,但与技术发明的阻力比较起来,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后者大于前者。从重大发明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看,无论主客观哪个方面,目前国内都还不容乐观,追求短平快效应、急功近利、浮躁心理不仅渗透到各行各业,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专心致志、潜心研究。SARS发生在中国,但最先发现SARS病毒和破译病毒基因组的却是外国人,个中因由,又暴露了体制和文化的缺陷。
此外,守旧和缺乏战略眼光,使得技术发明和科研人员仍然因循过去的研究路子,申请经费,做论文,再发表,开鉴定会,把最重要的方面——发明和发现的实用性及转化为生产力——放在最后甚至不予理睬。有些单位和个人虽有重大发明,但不是先申请发明专利,因为对发明专利的审批最严格、时间最长感到麻烦和没有耐心。在此情况下就转而搞短平快的项目,转而申请审批时间短、程序简便的实用新型专利。
有鉴于此,国家发明一等奖的厥如不是偶然的。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创新、实用和获得专利保护上齐头并进,假以时日,“一等奖”才可能遥望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