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肩负的历史性使命
伴随着21世纪日益逼近的脚步,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传统的经济时代,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技术或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而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知识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知识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将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发展,国际信息网络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新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不断加快。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在这些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产
业已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在过去10年中,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至25%,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的发展更为迅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现在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的5%—20%提高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80%,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提高到90%。知识经济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人才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在当前世界经济中,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发挥重要作用,智力资本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发达国家不仅将其视为“立国之本”,还重视进行在职培训,提倡终生教育。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多次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认为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经合组织的教育经费已占其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估计高达2.5%。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应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积极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同时还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基本国情,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框架,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
二、发挥高校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优势,构筑知识经济基础
投资于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取向,其战略目标是把国民培养成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已使各国认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优势。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64%的财富依赖于人力资本。美国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到世纪转换之年美国80%的工作岗位本质上都是脑力劳动。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指出,生产的决定因素已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他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不是由于公司股票的所有权扩散到民间,而是由于劳动者挖掘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的结果。”一般来说,构成人力资本的要素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主要的人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要素。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更引人注目。智力资本包括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贮存于数据库中的知识,不仅包括专利、著作权、和商标等,还涵盖社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更具价值和力量的资本。例如,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生产工厂,但它却称霸于全球运动鞋市场。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生产“耐可”牌产品。这家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可”商标、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
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教育和培养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些发达国家的创造教育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美国早在本世纪中叶就开始进行发展创造力的教学实验。美国的创造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他们的创造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综合国力。8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最强的工业化国家着眼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揭露分析本国教育的弊端入手,一直在进行深刻的、持之以恒的教育改革。为了在下个世纪继续保持全球霸主地位,全美科学教育理事会促进会于1989年发表了总报告《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养》,报告指出“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该报告要求摒弃学校授课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上。因此,在其处理有关课程内容的问题时,采用了与传统不同的态度,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转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例如,在物理、生物和技术课中都讲能量转换;在恒星、有机体和社会中都出现演变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细节较少,把过去学生在专门词汇和记忆方法上破费的精力转到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上。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①改革课程,减少时数,软化或排除课程中僵死的界限,着眼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②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系统研究以及认真检验和亲身体验的原则进行教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如教学应从观察提问开始,而不是灌输现成答案;要求学生积极的运用假设,搜集和应用证据;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③改革必须全面。注重所有孩子的需要,包括所有年级的全部科目和教学环节。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2月在美国科学年会上指出,保持美国科技优势是美国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同时应加强教育工作,使美国的教育质量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质量。欧盟委员会在1997年7月发表《2000年议程》,提出“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日本政府于1996年7月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加大科技预算、强化人才培训和加强创造性基础研究等新措施,表明日本已由“技术立国”开始转向“科技创新立国”。城市国家新加坡于1998年6月成立了“人力21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为该国制订出恰当和实际的人力发展构架,引导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迈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教育和人才培训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创新。对高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
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 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要
靠教育来培养。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问题。
高等院校还是探索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军。高校对知识经济的贡献还应体现在推进创新知识的应用,即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产业已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据1997年统计,全国高校科技企业销售收入295.54亿元,实现利税27.25亿元。
许多企业在高等学校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或高等学校建立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高等学校的许多成果被企业转化为产品,许多新技术被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人才智慧资源,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成为具有强大和持续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
三、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内看,我国大学生从整体素质上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太窄,人文教育薄弱,缺乏宽广厚博的知识。②教学方式死板。不少课程仍延用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僵硬的教学方式下,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③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仍普遍采用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把一般能力与创造潜力混淆了。④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促使青年大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传统教育仅靠学习、重复旧有经验已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在扩大,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外,还要通过科学研究生产知识,同时要应用知识,为高新技术发展打下基础。能否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教育必须以不断知识创新逐步取代过去主要以传授旧有知识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是全新的领域,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我们认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应持系统的观点:
㈠创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总书记在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有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创新素质等,其中创新素质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行为,而是涉及多种心理活动的艰巨复杂的劳动。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既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还可进一步培养其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交往能力,以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品质等。因此,创新教育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作,可极大带动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有效的创新教育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活动。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我们在全校1千多新生中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出“如何成为21世纪的大学生”的问题,使之从进校起就主动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我们通过大学生心理学会和新近成立的大学生创造学会,与学生建立了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我们对大学生创造力的调查显示,学生具有创造倾向的比例相当高,但学生的自评却很低,于是我们从改变旧有观念做起,指出创造力并不只是“大人物”才有的,创造力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亿万年来智力进化的结果,强调学生在多层次上多有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素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大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活动,将它融进学生的生活中,如我们举办了有关创造力方面的聊天沙龙;出版了由学生自己撰稿、编辑、排版的“大学生创造力与创造课题研究专刊”;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招收了近70名学员;开设了校园内INTERNET
BBS创造天地版,使更多的学生能在网上相互交流、互为促进;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创造力的课题研究;还组织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文娱活动,如编写演出了反映大学生活的心理剧《迎新》,既对患心理障碍的学生有治疗效果,又给学生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通过上述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学会活动,很多大学生开始主动关心自身素质的提高,关心自身创造力的发掘与提高,关心自己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关心自己对社会发展适应性的提高。在我们指导、组织的“大学生创造力与创造课题研究”中,大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撰写了“揭开创造的神秘面纱”、“创造力与时代步伐”、“浅谈大学生的创造心理”、“从‘一国两制’浅谈创造”、“大学生,你敢不敢创造”、
“面向21世纪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等论文。心理学会和创造学会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影响,其会员已达五百多人。在1998年全校社团评比中心理学会以总分第一被评为“最佳社团”。
㈡强化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拓展创新教育手段
江泽民总书记于1998年2月4日,就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是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前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仍普遍不高。我们新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对自己创造性能力持不能确定的评价,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造性的正确认识。不少大学生认为眼下的任务就是学习,创造还只是遥远的事情,把学习与创造对立起来,从而贻误了自我创造的最好时机。其实,创造性人皆有之,它可渗透到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只要不拘泥成法,不与人雷同,能独立自主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就可视为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教育首先要打破创造的神秘感。在大学教育阶段加强普及科学创造学知识十分必要,创造教育要打破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创造可以体现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可以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并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创造力。这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创新教育是一种学生和教师间的双向活动。在西南交通大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我们除了开展大学生日常的创新活动外,还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及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及优化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三年来我们在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了“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讲座,培训了三百多名青年教师,使之增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并学习获得创新教育的技能。
积极支持教师结合专业课开展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题组成员范怡红副教授针对目前大学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从书本到书本的情况,积极利用视听手段开创语言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大屏幕投影电视将精选的英文原版文艺片和教学片向数百同学播放,同时提供必要的辅助理解材料,并适时组织各种语言活动,以这种方式,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真实生活情景中的语言,了解其文化背景,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性应用语言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为全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科学创造心理学选修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从97年起每学期都要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讲座,例如“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未来社会与心理素质”等,有1千多学生参加了讲座。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四川省高校创造学会会长沈志云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副会长高庆教授、四川省创造学会罗成昌研究员为大学生创造学会顾问。
㈢建立终生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是开放共享的,知识更新叠换的速度空前提高,只有不断吸取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加快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封闭自己,闭门造车,就会丧失发展良机。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改革,必须从一次性完成教育转变为终生教育。终生教育既可为劳动者知识的不断创新提供极大可能,也可培养知识结构与个性更为完善的人,为社会提供最大程度的教育平等,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建立创新教育的社会化网络体系,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人生发展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岗位培训、知识更新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中老年教育等;加强与国际教育网络的合作;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完善终生学习教育体系。
总之,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是构筑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应积极抓住机遇,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