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论坛”大会上,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教授作了“中国科普现状与未来的展望”的报告。
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它已经影响到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价值观。然而,我国目前科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王教授指出,我国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公益性科学事业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有利于科普文化发展的机制;科普能力薄弱,表现在科普基础设施明显不足,大众传媒科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优秀科普人才严重匮乏;学校科技教育存在缺陷,表现在国民受学校系统科技教育的时间过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003年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为2%,而美国两年前就达到了17%。另据近期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全国科普经费无论是人均还是占GDP的比例都很低,约1/3的地区,省、市、县三级财政的人均年科普经费不足0.2元,服务于公众的科普场馆和设施非常缺乏。而拥有一座科技博物馆在美国平均每41万人,日本38万人,我国台湾省26万人,大陆地区是540万人,且科技馆规模小,技术落后。根据2003年调查,在我国超过9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目前大众媒体科技传播方面的节目、作品数量都不足,质量不高,信息量不大,科普报纸萎缩,报纸的科普版面压缩,不能满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需求。
“中央电视台的科普节目播出时间仅为9%%,且科普节目收视率极低,不足1%%,在很多地方还无法收到。但在日本,其科普节目播出时间占15%以上,美国占20%以上。”王教授说。
如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放到重要战略位置,而且公民科学素质状况比我们高得多,他们在抓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方面也比我们早。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急起直追,将来在公民科学素质状况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在这方面的国际竞争中就会越来越被动。
王渝生教授说,要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需要强化国家科普管理职能;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运行机制;鼓励扶持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围绕不同的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包括对农民实行基础的远程教育,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对公务员进行科普培训等;设立国家科普作品大奖,打造优秀品牌,繁荣科普创作途径;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科普人才;推进科技教育改革,培育创新意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