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明时讯知识文库

西藏原生态的资金困境 谁来拯救下一个可可西里

来源:新京报 2004年11月10日
 

2001年在可可西里拍摄到的藏羚羊头骨。据非政府组织调查,
盗猎者已转战另一处生存地———藏北羌塘保护区。

  审计署曝光300万专款截留凸显更大面积资金困境,22院士呼吁国家出资阻止可可西里悲剧重演

  11月1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04年第5号”审计报告披露,审计部门在对国家林业局2003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时发现,2001年11月,原国家计委追加西藏林芝原始生态自然保护区经费500万元,但截至2003年底国家林业局只划拨200万元,其余300万元被截留。

  这是审计报告首次曝光自然保护区专项经费问题。与此相关的消息是,今年7月,非政府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中国保护地公众评估项目”,向全国15个保护区派出7个调查小组。从目前陆续发布的调查结果来看,现行体制下,即使下拨经费正常到位,各自然保护区资金链仍十分吃紧。

  “上面不愿拨下面不好问”

  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距西藏首府拉萨400公里,其东邻云南省,南与印度、缅甸接壤,野生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0月30日,米林县境内的西藏林芝民用机场主体工程开工。据《西藏日报》报道,投资7.8亿元的林芝机场,是继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之后西藏第三个民用机场。“等3年后机场建成,林芝将成为进藏旅游的热点。”林芝地区行署一位周姓官员表示,地方政府对依靠机场拉动旅游业发展寄予厚望。而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林芝机场立项于2001年,当年原国家计委到林芝地区考察时,提出对机场周边生态类型自然实施保护,并追加国家林业局500万元专项资金,要求尽快下拨至林芝地区林业局。“这在全国是个特例。”

  西藏自治区林业局保护处处长卓玛央宗介绍,按现行体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其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安排,国家只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给予有限资金资助。

  2003年4月,与机场毗邻的工布江达、林芝、米林等五县18乡,经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划建为工布自然保护区(区级)。

  审计署对国家林业局200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发现,截至2003年年底,前述500万元专项资金实际到位200万元。“钱到不到位其实是系统内的事情。”林芝地区林业局官员扎多(化名)表示。据悉,该局正实施林芝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安全项目前期工作,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由国家林业局专家完成评审,将提交国家环保总局及国务院审批,意在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米林县林业局一位官员透露,地方政府对报建自然保护区并不感兴趣,因为一旦被划为保护区,当地政府不仅要承担养护费用,不少经济活动却受到限制而得不到补偿;但如果被划为保护区,地方政府则积极谋求晋升国家级,以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补贴。   可以佐证的一个事实是,像武陵源、泰山、九寨沟等,均同时争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等多重称号,意在争取专项资金。

  在扎多看来,300万元到不到位,“是上面不愿拨下面不好问”的事情,毕竟地方有关部门在争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运作过程中,还需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以获得更多的国家拨款。

  11月8日,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处一位官员表示,前述300万元资金已下拨到位,他未就相关问题发表看法。

  谁来拯救下一个可可西里

  在10月28日召开的“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启动仪式上,“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表示,藏羚羊盗猎分子已开始由青海可可西里转战羌塘自然保护区。

  资料显示,地处藏北的羌塘保护区,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及草原生态系统,其中藏羚羊种群数占世界总种群数的70%.该保护区1993年经区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4月升为国家级。

  2003年7、8月和2004年8月,“自然之友”会员周汝尧两赴羌塘保护区,完成一项专题调查。梁从诫前述观点也正是源于此。

  周汝尧的调查报告显示,保护区所涉及的5个县均存在大量非法开采金矿现象,并涵盖缓冲区、核心区。

  报告称:“金矿开采之处,植被遭完全毁灭,河流水系亦随之改变,这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羌塘保护区管理局一位人士也证实,保守估计,目前保护区内开采金矿超过100个,从业人员超过1.5万名,金矿老板和工人主要来自青海、湖南和黑龙江三省。

  区林业局保护处处长卓玛央宗介绍,羌塘保护区仅获得国家一次性拨款1500万元,“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相对于管理局近60人的饭碗,以及消耗巨大的巡山任务,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羌塘保护区管理局那位官员介绍,从1999年到2003年,西藏用于保护藏羚羊的设施建设、配备的各种装备、巡逻费用以及人员经费等累计达6000多万元。事实是,一个保护区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完成最基本建设。

  如一个管理保护站,就包括观峰台、抢救室、住房等。一个功能齐备的综合管理站造价达300万元。除此,保护区内还要设指示牌、观测和通讯基站。至于巡山队需要配备的装备,更新更快。

  周汝尧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羌塘保护区辖区尼玛县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管理分局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仅6人,大小车辆2辆,政府每年能下拨的巡逻经费不足3万元,“只够一次大巡逻的开支”。而按惯例,保护区每年的大巡逻至少得两次:春天藏羚羊产羔期和冬天藏羚羊交配期。   偷猎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汝尧在调查报告引述当地官员的话说,偷猎者“既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甚至本地官员”。梁从诫在10月28日的活动上警告说,如不立即采取强有力措施,羌塘可能会重演可可西里的悲剧。

  “珠峰模式”能否复制

  在西藏各级自然保护区内,“珠峰模式”被要求普遍推广。11月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18次国际协调理事会上,珠峰保护区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也正是当地政府推广“珠峰模式”的动因。

  成立于1988年的珠峰保护区,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面积3.3万平方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贫困,当地群众对有限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如草场被过度放牧,林木被过量砍伐,野生动物遭灭顶之灾。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苗鸿表示,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保护区的管理者和社区居民。

  以羌塘保护区为例,该区成立10年来,人口和家畜数量不降反而持续增加。“人、家畜与野生保护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早在1995年2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下,珠峰保护区内四个县启动“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此计划包括三大块:一是在西藏开发一种具有特征性、综合性、示范性的、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的新的扶贫模式;二是为珠峰保护区制定一份确保自然环境不受影响,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及增收机会的生态旅游、环保及建设、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及家庭手工业发展规划;三是在上述规划制定前后,广泛开展包括农牧业、太阳能利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示范活动。资助者还包括美国新一代基金会、芬兰政府等。

  今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组成的评估专家组,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认为保护区内的景观与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受此影响,西藏自治区林业局推出一项76.15万美元的项目,涉及保护区接待站、民俗村、垃圾处理站、车辆、通讯设施等,意在开发羌塘保护区生态旅游。

  但林芝地区林业局的扎多认为,珠峰的世界知名度使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其他保护区很难得到类似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资助这样的外援。在扎多看来,自然保护区真正的问题在于体制不顺。

  自然保护区有多少婆家?

  自然保护区有多少婆家?在扎多看来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据其介绍,自然保护区分森林、野生动物、湿地、荒漠、野生植物、海洋、草原、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9大类,前5类隶属林业部门,草原归农业部,海洋归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则归地矿部门。

  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1999处,国家级的226处,保护区面积逾1.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4%左右。其中林业部门系统超过1500处,160多处为国家级。

  根据《自然保护条例》,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换而言之,除林业、农业、海洋、地矿四大行政管理部门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

  一个自然保护区产生的流程是: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报告,交由当地环保局审查。若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则由当地政府审批;若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报中央政府审批。批准后,部分可获得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而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

  由此可能造成的一种后果是,一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可能林业也在管,环保也要建。而人事问题则更是各保护区管理者“最感头痛的事”。

  以羌塘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由林业局派出,实际人事权归地方政府。一边是业务主管,一边是衣食父母,当地方党政部门或其主要领导做出破坏保护区的事时,保护区管理者很难做到依法与之抗衡。

  羌塘保护区管理局一位官员介绍,在划建保护区之前辖区土地大多归集体,如果地方政府要采矿,保护区管理局束手无策,只能“做些劝说和指导方面的工作”。

  尴尬并不止于此。身为综合管理的环保部门,未设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甚至连一次监管都没法开展。”国家环保总局保护司的柏寿成处长说。这似乎成了“自然之友”启动“中国保护地公众评估项目”的大背景。

  22位院士呼吁国家埋单

  2003年3月,许智宏、李文化等22位院士,根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向中央政府提出“将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保护区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费用”的建议。   据介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保护区费用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

  我国近四成自然保护区位于西部地区。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保护区事业,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者不得不把精力花在“跑钱”、创收、养队伍方面,而不是执行保护区职能。

  以西藏为例,目前全区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总面积达4073.41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9%.卓玛央宗处长也证实,西藏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3个获得国家一次性拨款,像珠峰保护区仅获得60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保护区获得政府拨款35万元左右,保护区职工人均1.1万元,相当于一般事业单位的人均工资水平,但这里却包括工资、福利、运行和基建费用。如果工资与运行按一比一计算,仅此一项就要多支出一倍。

  而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已全部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其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也相对领先全国。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韩念勇曾主持完成《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课题,建议“改革现行体制,明晰责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和公务员制,同时建立新的政策法规体系。韩念勇专为此算了一笔账:全国有136个(200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平均编制60人,每人月工资和办公运行费各1000元计算,每年需1.95亿元;若考虑实行公务员制度后,工资和运行费提高一倍的话,需要3.9亿元;如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目翻一番达到270个左右,每年需7.8亿元。韩念勇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十分值得,而且是国家可担负的。

  前述22位院士也在建议书中表示,满足近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经费需求,每年只需10多亿元(包括基建和运转费),同治理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相比,该投入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相关阅读: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

回首页】 【论坛】【留言板】【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
精工爱普生宣布推出两款多关节型机器人
湖北今日将动用飞机火箭高炮实施人工降雨(图)
江西17年遭遇10年暖冬 专家分析暖冬成因(图)
黄河污染何时休:家家喊治污 水质不见清(组图)
太湖水质恶化引发蓝藻大面积暴发(组图)
最小折叠自行车在新加坡面世 仅重5.5公斤
日本发明“考勤”芯片 学生想要逃学只能是妄想
能搬运100千克重物的“外部骨架”
什么是生态住宅             更多文章
太阳能空天飞行系统
工厂生态环保化综合解决方案(图)
太阳能光电池管及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系统
模块化智能型立体车库系统(图)
太阳能·风能协同海水淡化系统(图)
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
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图)
家用太阳能·风能协同发电系统
生态型绿色系列复合材料建筑模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太阳能·地能协同供应系统 (图)
复合材料公路模块(图)
建筑一体化太阳光热系统
太阳能、地能空调系统 
太阳能客车空调系统
油气井井下径向群钻系统(图)
太阳能光伏灌溉系统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装置
 
模块化生态建筑
住宅模块化解决方案
 
地址:北京大学科技园      发明时空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2629130、826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