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出公报,目前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在继续发展,预计今年冬季我国的气温将继续偏高。在南昌,虽然已过节气立冬,但大街上还到处是身着春秋装的人们,本已在10月份就开始在媒体“吆喝”或街头促销的保暖内衣,至今还没有啥动静。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江西今年可能出现暖冬?省气象台的有关专家认为,从我省近来的气温变化来看,今冬我省的气温比正常年略偏高,有“暖冬”的发展趋势。
我省“暖冬”气候隐现
据了解,今年活动的几股冷空气强度都不大强,在南下过程中逐渐减弱,主要是干冷空气并没有为我省带来明显的降水,降温幅度也不大。专家认为,从我省近来的气温变化来看,今冬我省的气温比正常年略偏高,目前还不能断定“暖冬”这种情况会出现,但有“暖冬”的发展趋势。
据了解,11月7日立冬当天,我省平均气温为17.3℃,与我省有气象记录以来(共54年)的当日平均气温相比,高出1℃,排名21位。省气象专家分析,由于纬度的区别,24节气对黄河流域更为适用。一般而言,我省冬天(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始于12月,不过,从今年气候情况分析,我省立秋以来气温明显偏高,降水稀少,本该早在山区出现的初霜至今仍杳无踪影。
冻害天气有存在可能
虽然目前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今冬我国气温可能继续偏高,但省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我省天气还受到多种条件影响,是否会出现暖冬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各地区气温也会存在差异,冬季不排除低温现象的出现。专家据目前气象资料分析,尽管暖冬趋势明显,但短时冻害天气仍存在可能,脐橙、蜜橘等果树防冻工作不容忽视。
春季回暖早持续17年
专家说,2003年江西气象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征,气温特高、降水特少。2003年是江西气候极不寻常的年份,全省气温在17.4~20.7℃之间。专家介绍,今年春季回暖比较早,早在4月10日前就出现回暖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了17年。在这17年中,“暖冬”10年,一般年份6年。
专家谈“暖冬”成因
专家解释,“暖冬”是个气候概念,冬季的气温明显偏高就叫“暖冬”。其中就有三层意思:第一,全国大范围地区,不是说一个小地方或者是一个城市;第二,指的是冬季三个月(12月、1月、2月)平均状况而言,不是某一个月某一个10天;第三,气温明显偏高。按照这个标准衡量,老百姓感觉本来在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非常寒冷的。
影响冷暖的因素很多,包括海洋温度的变化、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火山活动、人类活动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等等,都会造成我们国家冷暖的异常。另外,人类活动造成大气当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平均气温提高了2.6℃,气温变暖,人类活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气候变暖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自然的因素,还有就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这是人类因素。现在的温度和夏天的温度没有对应的关系,不一定是夏天凉,冬天就比较冷,夏天热,冬天就比较热。
对于气候变暖的说法,省气象专家解释,气候的变化与环境、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周期有密切关系。而“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往往能引起气候异常,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8个月的现象,每4至5年出现一次,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升高1℃,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世界上很多地方因此都会发生诸如冷夏、暖冬、干旱、暴雨等异常气候。
“暖冬”对农业有利有弊
气象专家介绍,“暖冬”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暖冬”对土壤墒情的影响很大,“暖冬”时往往降水量减少,气温偏高,这样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就比较严重,这对越冬作物的生长和春耕、春播都不利,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长。
同时“暖冬”还会使农业病虫害加重,因为“暖冬”形成较高气温,使虫卵能够更容易地越冬生存,并在春天大量繁殖,容易出现大面积虫灾;在“暖冬”过后的春天即3月末4月初时,正是农作物出苗期,“暖冬”会使农作物旺长,可抗寒能力降低,一旦出现“倒春寒”现象,将会产生很大危害,严重的还会影响全年的农业收成,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专家说,“暖冬”现象短期内看存在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如“暖冬”对于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温暖的冬天,温度高、日照足,还有利于大棚作物的生长。相关阅读: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