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3:频率梳技术原理。图表上半部分显示了激光的正极是如何产生的。左下图显示了几个正极工作时的相互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每个正极只包含极少的振动)和不同频率间的分配模式。光谱分配由一个梳型频率组成,彼此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光谱的零点是未知的,以f0代替。利用非线性光学技术,光谱的频率能够增加一倍(如右下图所示)。这时,光谱的最低频率大致相当于增加前的最高频率,用F0代表的光谱零点也可以得到确定。
获奖者感言
亨施得知获奖来不及庆祝
据新华社电(记者刘向)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4日在获悉他和另外两名美国同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喜讯后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感到非常非常幸福。”
接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时,63岁的亨施还在慕尼黑的办公室。他说:“我在慕尼黑的办公室接到了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而同事们正拿着香槟在门外等着我。不过我没有时间庆祝,因为必须按计划飞往旧金山。”
德国马普学会主席格鲁斯教授获知亨施获奖后,非常兴奋。他说,作为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和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亨施本身既是科学家又是一名培养后备人才的教师。格鲁斯说,马普学会多年来致力于量子光学研究,量子光学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研领域。
格鲁斯说,亨施获奖打破了一个“怪圈”,即自1998年以来,数位来自德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获得这一桂冠的时候都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链接
近5年,美国人从不缺席
2004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2000年,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他们因“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获奖。
10月4日,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人格劳伯因创立量子光学,霍尔及德国人亨施因发展精密光谱学共同获得这一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