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雨水利用的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甚至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雨水利用产业。但无论是与德国人交谈,还是消化雨水利用的资料,记者都强烈地感觉到,雨水利用并不能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在节约用水方面,德国社会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首先,对“生命之水”采取充分负责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有可能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并利用节水的装置和器械。正是广大居民和众多消费者的节约意识,迫使生产厂家不断改进技术,如洗衣机由1970年的每次用水量140立升减少到1992年的60立升,现在洗衣机的用水量已经下降到50立升以下。
其次,对厕所水箱进行改革。水箱每冲一次马桶的用水量由过去的9至12立升下降到4至6立升,现在改为压力冲器,压力冲刷的用水量已经节省到每次3立升。
第三,推广使用节水龙头。通过控制水的流速,一个4口之家每天可节水12至15立升。
第四,查堵跑、冒、滴、漏。一个水龙头如果滴滴答答地漏水,每年的耗水量可以达到5000立升。
第五,时刻注意节水,不要因小而不为之。人们每天都要刷牙洗脸,“刷牙或打肥皂时一定不要忘记将水龙头关闭”,这是记者在查找雨水利用的资料时摘自文件上的一句话,德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但他们仍时刻不忘节水。
目前,德国人洗澡正逐步放弃盆浴,取而代之的是淋浴。据测算,仅此一项即可节约三分之一的用水。此外,也改变了庭院浇花的方式,从白天浇花改为早晚浇花,这样可减少水分的蒸发,达到节水的效果。在公共场所,安装的几乎全都是自动关水装置,这种装置经过无数次测试,既保证卫生又能节约用水。
说到雨水的利用,在德国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地下水的补充。城市扩张的速度越快,地下水位的下降也就越加严重,只有将雨水返还给大地,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水位下降的趋势才能得到缓解。德国很多古老的城镇,路面都是用很小的方石块铺成的,至今仍保持着原貌。用石块筑路就是为了让雨水回归大地,雨水滋润了德国城市周围成片的森林,而森林不仅留住了雨水,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在有些淡水资源并不充足的州,州政府鼓励居民建雨水利用设施,甚至给予一定的资助。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节约饮用水的目的。这些州的目标是,能不用饮用水的地方,就不要动用饮用水。民间也有一些环保组织或基金会赞成并支持对雨水的利用。他们开辟了网站或热线电话,向居民介绍雨水利用的科学方法,在何处购买蓄水装置或蓄水池,如何安装和使用等。
记者的一位德国朋友冬克尔是大学的教授,住在德国东部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市。他的家是1992年新建的,独门独院,房子建得很漂亮,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大花园,花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游泳池。他的房子不仅利用太阳能供暖,地下还有一个可以储藏1万立升雨水的蓄水罐。冬克尔告诉记者,蓄水罐的雨水主要是用来冲刷厕所的,本来也可以用来洗衣服,但由于盖房时忘记与设计人员沟通,结果雨水装置未能与洗衣机的管道连接。冬克尔花园的花草完全用雨水浇灌,养鱼的池塘和游泳池的水也都是雨水。记者问,为什么花钱投资建雨水装置?政府有补贴吗?冬克尔告诉记者,政府没有补贴,雨水装置的投资已经赚回来了。在德国,像冬克尔教授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出于一种对资源的爱护和节约,自觉自愿自己掏腰包建雨水收集装置。据雨水利用网站介绍,德国用上雨水装置的家庭已经拥有50万户,每年还在以5万至8万户的速度扩张。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生产雨水装置的生产厂家正在扩大生产。由于蓄水装置增加,对公共下水道的压力也随之减小。现在很多城市暴雨来临时往往是道路被淹,河水暴涨,严重时甚至漫过堤坝,形成洪涝灾害,而雨水利用的普及,特别是在工商企业普及利用雨水,则可大大减轻政府对公共下水道投资的压力。
德国家庭对雨水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房顶收集雨水,雨水经过管道和过滤装置进入蓄水箱或蓄水池。使用蓄水箱或蓄水池里的雨水需要压力装置,把水抽到卫生间或花园。德国政府对雨水的利用有一项严格的规定:必须单独形成走雨水的一套管道,绝不可和饮用水共用一个截门或有任何交叉。巴登—符腾堡州已经发生了两次公共饮用水网遭受污染的重大事件,起因都是雨水和公共饮用水共用一个截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