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烧柴和炭,种地省下化肥钱。”这是当下在山西太原市阳曲县流传的顺口溜。如今的阳曲县,农民盖新房要先规划沼气池,就连姑娘出嫁,也得先看看小伙子家里有没有沼气池。今年,阳曲县赵庄村221户人家已经建成了187个沼池。其中,县科技局拨款推广的60个玻璃钢池中,在赵庄村就占到了50个,后半年还又追加了30个。有86%的农户已经使用上了沼气。目前全县已有7个乡镇、29个行政村建成近700座沼气池,其中200余座已经开始产气。
该县科技局副局长、全县沼气池项目主要负责人孙怀锁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阳曲县就打算实施沼气利用的推广,可是由于条件限制,直到今年县里才确定了发展沼气利用的思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民任明太被选做了试点第一户。起初人家并不愿意一次性投入上千元搞一个不熟悉的项目,经过县、乡、镇各级领导的说服和动员,才于今年8月23日正式建成了气池,到9月中旬开始用气。在发现大量节省了煤、饲料、化肥并且搞活了自家的养殖后,尝到甜头的任明太开始带动左邻右舍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大家又互相带动,直至全村的沼气池逐渐规模化。
今年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乡土科技特派员”的概念,加以实施。县里聘请市里专家对县、乡、村三级相关领导、以及农、林、果、养殖行业的科技特派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并派出高爱清、乔玉海等43名村里的能工巧匠到山西省能源办学习,取得了“国家级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这43名村民成为了长期活跃在村里的、服务在村里的、属于农民自己的“乡土科技特派员”。
目前,全县农民自发喊出了“家家用沼气,户户搞养殖”的发展口号,大力推行“猪—沼—菜”模式,促进了该县养殖业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能流、物流和农业生产内部的良性循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许多农民用沼液浸种、沼液叶面喷施、沼液喂猪,不仅环境大为改观,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推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按综合用能计算,每个农户建一座8立方米沼气池,每年可直接从生活用能上节约开支800元左右;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年可增收近3000元。乡土科技特派员林生有说:“当初俺生活困难,年收入少得可怜,全靠自己种的那一点地生活,但是县里主动扶持俺,接触了沼气以后,俺的生活明显的改善了。气通了,养殖也搞起来了,还经常到各家解决技术困难。多亏了沼气,俺现在已经换了个活法!真真切切是政府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下的新农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