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师大社会科学处处长,在高等教育、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
大学不搞科研,就不能持续发展
此次《中国青年报》推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两份报告,有着鲜明的特点,就是评价范围限于“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包括教学、办学资源等方面的评价,还没有对高校的整体实力作综合评价。赖德胜教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尽管科研竞争力不是全部,但基本可以代表一个大学的实力。
他说:“一个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并不单纯代表这个高校科学研究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科研竞争力可以体现教学竞争力。”赖教授多年在北师大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方面有亲身感受。他认为,有好的科研环境和水准,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是如此。一般比较好的大学,每年科研成果中论文数的一半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作品。如果导师本身不介入最新学术前沿,没有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投入,那么就不可能在教学上对研究生有更好的指导,这个学校的科研成果自然就不会丰硕。所以,在高校评价体系当中,科研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谈到近十年来中国高校越来越关注自身科研竞争力提高的问题时,赖教授表示,高校把科学研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理所应当的。“第一,科研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和培养人才是相辅相成的;第二,科研是获取学校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一般高校只有一部分资金由国家拨付,其他需要通过科研以及别的方式获取;第三,在整个社会评估体系,包括这次的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中,科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对于大学功能的需求;第四,教师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也和他的科研成果紧密相关;第五,科研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途径,用我们老校长的一句话说就是,‘研究生’———研究才能‘生’。”
作为一个科研一线的专家,赖教授对于高校的科研情况非常了解。他举例说,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70%的科研项目都是高校教师在执行,这也说明了大学是传播知识、促进知识更新的最重要的平台。“大学不搞科研,就不能持续发展。”他补充道。
科研竞争力评价提供资源配置的信号
“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资源配置信号。”赖教授说,“科研竞争力可以体现大学实力,所以它对社会各方面来说都是很有影响的。”
赖教授认为,首先从学生报考高校的角度来说,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是一个学校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他们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高校人才资源配置的一个渠道。其次,科研竞争力强的高校在媒体上的曝光率高,人们可以通过媒体来了解高校的科研水平等情况,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当然,对于学校来说,科研竞争力这样的评价更加重要。在这份科研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投入、产出等都有明确的数据,可以给高校的管理者一个很好的参考,使他们可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另外,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对于政府、市场和企业而言也有作用,在拨款、提供经费或者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也会参考这种评价。
基于以上的观点,赖教授认为,为高校作评价是一个趋势。他说:“高校评价还是应当通过市场,市场和民间的评价更合理,高等教育有政府拨款行为,不纯粹是市场的,所以由市场和民间对高校进行评价会比较合理。”
科研竞争力是一个大学水平的直观体现
尽管赖德胜教授对于科研竞争力这项指标非常重视,但是他仍然指出,高校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科研和教学二者必须达到一个平衡。“在学科建设这个基础之上,大学承担的功能有四个方面,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一个大学究竟把重心放在科研还是教学上,取决于它本身的定位。一般在国外,学院或者社区大学基本是教学型的,而研究型的大学一般需要许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做到的。”
赖教授认为,对于大学而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这是实质,但是这种功能是在高校内部实现的,是封闭式的,至少要几年之后才能见效;而通过科学研究这种开放性的功能,一个学校的影响力、显示度、声誉等都可以逐步建立起来,所以说,科研竞争力是一个大学水平的直观体现。同时,赖教授也明确表示,科研说到底是评价的一个方面,对于教学水平而言,考核方式和科研有很大区别。打个比方说,科学上很有建树的大师搞科普不一定在行,特别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需要有一个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参考,所以应当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在谈到学生报考高校的问题时,赖教授说:“科研竞争力其实代表了一种‘大师效应’,而大师则是大学氛围的有力保证。本科阶段是基础教育,更需要有良好的氛围来铺垫自己的学习底蕴,所以有句话说‘本科选大学,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