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帐篷内灯光明亮,录音机里歌声悠扬,欢快锅庄舞出牧民喜悦,杯杯美酒献给远方宾朋。近日,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扎陵湖乡牧民周多家,记者体会着藏区牧民取用太阳能告别无电时代的新生活。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青海一些地区从县到乡有50-200公里的远距,用常规电网建设供电,造价成本极高,运距长,电损大,而使用用户少,多年来无法实现供电,过去牧民们大多靠"酥油灯"照明。
然而,青藏高原上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青海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考虑这样的省情,青海省近年大力推行“阳光计划”,向农牧民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这一环保新能源为高原无电牧业乡村带来光明。在像周多这样的80万青海农牧民家中,处处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目前,青海省在阳光资源开发方面已迈入全国前列。青海农牧区的112个无电乡全部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青海全省人口530万,如今七分之一的人口靠太阳能告别无电时代。
在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的同时,青海省还积极推行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青海省生态脆弱,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在过去,农牧民为取燃料上山砍柴的行为十分普遍。从2001年开始,青海省政府立足于调整农牧区燃料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拿出扶贫资金800多万元,财政补贴200多万元,制作太阳能灶66000多台,全部免费发放给干旱山区的农牧民,使30万农牧民用上了太阳能灶。据测算,这些太阳能灶每年可节约电能6658千瓦时;每年因此可保护灌木林60多万亩;每户农牧民年均少了电费开支350元。
青海省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主任李世民介绍,太阳能灶操作简易,使用方便,清洁卫生,没有污染,使用年限一般可达15年。推广使用太阳能灶,大大减少了燃料短缺地区农牧民砍伐灌木林的数量,促进了环保工作。相关阅读:全天候太阳能光热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