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的人感觉近些年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
“8月份,北京80%的降雨都属于酸雨,甚至还出现了强酸雨”。11月3日,宋强看到报纸上这则消息时,下意识地摸了一把自己的脸。他想起5年前去四川看乐山大佛时,佛像的鼻头黑乎乎的,脸上也有好多黑斑。当时导游就介绍说,是酸雨给大佛毁了容。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共有6653人参与),82.4%的人“担心自己所在的城市下酸雨”。
有趣的是,刚听到“下酸雨”的消息时,34.8%的人感到“震惊”,而63.1%的人则表示,“在意料之中”。一名网友这样解释:“年年沙尘暴,今年甚至还下了几吨黄土。‘虱子多了不咬’,北京下什么我们都不觉得奇怪。”
11月14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辟谣”文章,首次公布了酸雨监测情况:“2006年北京7月、8月间的平均酸雨频率仅为5.9%,较前两年有显著下降,北京不是酸雨区。”
不过,这则消息并没有缓解公众的焦虑。调查显示,83.2%的人认为,“酸雨增多,说明大气污染正在加重”。
“近两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调查中受访者的共识,这种说法的支持率达到94.8%。而选择“一般”和“说不好”的占4.1%,“不太严重”的占1.1%。
在梁从诫主编的《2005年环境绿皮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些统计数字:4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损失高达113亿元;8月2日,《光明日报》报道,汽车尾气已成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居“世界第一”;11月29日,新华网消息,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正遭受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12月27日,中新社电,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
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渐渐从“局部潜在”走向“全面爆发”。有网友评价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
本次调查也印证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担忧。调查中,公众最担心的是水污染,87.1%的人认为水污染对生活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是空气污染(85.6%)、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73.0%)、食品污染(63.0%)、植被减少和荒漠化(57.2%)、噪声污染(52.1%)等等。
日前,山西省环保局的一项调查显示,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推倒了污染企业的烟囱,年底的利税谁来上缴”的顾虑依然存在。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7月26日在全国节能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中组部也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把能耗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的22个指标之一。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由国务院批复的“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降低能耗指标的计划。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要比“十五”末期削减20%。
今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让那些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领导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
本报调查显示,在企业、政府、个人三者中,80.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最该对中国环境状况负责”。同时,也有70.7%的人感觉近些年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20.6%的人觉得“虽然努力了,但效果并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