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廖雷 林立平)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中国高等院校探讨尝试的热点。校办企业、专利转让等先后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大学科技园又成为一种新方式并产生良好效果。
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与会校长和专家们纷纷发表了对科技园的看法。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说,目前企业和学校间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通过几种形式:第一,校办企业,比如北大方正。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有实力的大企业,但世界范围内这种形式比较少。由于学校并不善于资本运作,因此成功案例少;第二,通过吸引企业注入资金,学校以技术入股进行合资合作。第三,通过在科技园孵化科技成果后,再推出成为企业。
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认为,位于校外的科技园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研究条件比学校内还好,可以带动学校的学科发展,此外还可以作为学生尤其研究生的实习基地。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有好处。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表示,科技园最重要的成果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启发教授按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立项目,使学生走入社会后知道该如何发展,向哪些方向发展,如何开发项目,开发什么项目等。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大学科技园与所谓“大学城”不同。“大学城”大多以企业性质按照社会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行,自然会大力追求利润回报。在大学科技园,大学起主导作用,直接管理,其回报主要是由科技开发和知识产权所产生的。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科技园体现了知识创新,使大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比较快地转化并进入市场。科技园区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的项目可以和研究生的课程以及导师的任务紧密结合。这样,科技园的项目就可以成为一门课程,既涉及专业,也包括培养管理、创业方面的能力。
大学校长和专家们认为,大学科技园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硅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在科技园中许多内容,包括风险投入,都由社会而不是学校做,化解了学校的风险和包袱。
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大学科技园,造成科技园数量过多,定位不准,入园企业良莠不齐,一些生产型企业也进入作为科技成果“孵化器”的科技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园的健康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
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于1999年,在东北大学起步。“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50个左右服务功能健全、管理运行规范、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全国共有经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36家,启动建设的7家,2003年申报启动建设的1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