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理解,但人们对于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年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认识确在不断深化。中国在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阴影后,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而这又是在世界经济疲软情况下出现的高速增长,因此格外引人关注。
然而,以下的数据远比经济增速“惊心”———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去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钢铁44%、铜58%、铝30%。
这么多年来,尽管我们也享受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但当看到那些被砍伐一空、光秃秃的山峦,看到那些正在逐步变为沙漠的良田,看到那些小化肥厂、小钢铁厂的污水废水流入长江、黄河,你不得不思考:以这样的代价支撑经济增长值不值得?按目前这种投入产出比和资源利用比,我们的经济增长还能走多远?
笔者不禁想起1968年罗马俱乐部委托美国MIT教授梅多斯等人撰写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以世界为对象,研究了世界人口、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变动与联系,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粮食的短缺、传统工业生产模式造成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将导致世界经济在2100年之前停止增长。所以,走资源节约型的增长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资源节约意识上的差异。我们也因此可以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旨在推进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高瞻远瞩。
在这样一种格局中,上海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目前上海正展开对“十一五”规划思路的讨论,正在研究下一步上海发展的道路。就发展战略来说,其实上海是最早意识到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城市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处在一个缺乏资源的地区,高能耗的发展只能把自己推向死胡同;另一方面也与中央对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有关。早在1984年国务院批转的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中,上海就明确提出以功能性城市取代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战略。从那时起,上海一直在探索走一条提升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商务成本的产业转换道路。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四个中心”建设;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到科教兴市主战略,上海正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由于区域分割和制度因素,上海在这条道路上走得相当艰辛。面对可以获得现期利益的投资项目,尽管也会带来污染,尽管也会消耗大量资源,尽管与上海总体发展战略相悖,但还是会令很多人心动,现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矛盾常常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胸怀。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带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形象地把上海与长三角诸城市之间的关系变化作了比喻:从“父子”关系到“兄弟”关系。这一比喻暗示着上海与长三角诸城市之间的关系从纵向型产业分工已逐渐转变为水平型产业分工,意味着上海中心城市的功能正在减弱。
要改变这种状况,上海必须有这样的气度: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利于周边地区,充分发挥上海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积累、文化产业拓展、技术创新与开发、立体物流中心枢纽、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竞争性开放性市场建设等方面展示上海独特的魅力,从而引领中国取得非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型的竞争优势。而这,难道不是上海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道路上应该扮演的角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