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机器人的智能模块大小为10立方厘米,模块间可自由旋转120度。模块外表面配有电磁铁,这样模块之间就可以由磁力强弱来拼装组合或分开。这种设计下的机器人可以自由拼装成各种形状,如塔、直角、正方形等。
每一块模块里还有一个微型计算机芯片,其中含有组装时的具体指令。
两部机器能自我复制
“自我复制”的定义是,一部机器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复制1部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它的复制品又能继续复制下一部机器,如此往复循环。机器人自我复制一直是科幻作品里的“道具”,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
上,看起来都是那么遥不可及。到目前为止,只有2部机器做到了自我复制。
机器人自我复制的步骤是:首先,机器人弯下腰,把1个模块放在桌子上,作为自己复制品的“头”。随后,它将身子侧到另一边,利用电磁铁的吸引力吸取1个新模块放在复制品的“头”上。
机器人根据情况翻转这些模块,按照以上步骤进行重复工作,最终,一个新的机器人拼装组合成功,而外形看起来就像是组装它的机器人的复制品。由于机器人并不能够到和自己身高相同的复制品,“克隆”机器人在复制过程中还需要加以配合,来完成全部组装。
有望用于太空领域
领导此项研究的霍德·利普森表示,尽管这个机器人自身还有很多局限,但它至少证明了机器做到自我复制是可能的,而不是只有有机体才能做到。
利普森介绍说:“我们研究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该局对自我修复系统的想法特别感兴趣。”“如果你把1个机器人送上火星,而它的某些部分又坏了,你当然希望能够修理。你可不愿意因为一个小错误就葬送了你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