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新农村?山东沂源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改厕作为一个突破口,“让清洁能源”走进农家,引导农民养成科学、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村容一天天整洁起来,当地农民称之为“卫生革命”。
一包到底 质量第一
为了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沂源县的领导认识到,首先要建得好,保证质量;其次要抓好使用,保证效果。
为此,沂源县农业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分步落实,在全县率先建起30个示范村和2900个示范户,按照“一池三改”模式(即,一户一个沼气池,配合改圈、改厕、改厨)、“畜沼果”模式,全面推行富农民、靓农家的生态家园建设。
在“一池三改”建设中,实行技术员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户责任制,坚持一包到底,即包建设、包施工、包质量、包安全、包使用、包效益。庭院建设成“一池三改”模式,果园建设取“畜沼果”模式。所有沼气池均采用“强回流式”建池技术,严格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招标施工、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套安装的“五统一”建设标准,做到工程验收不合格,沼气池不能投入使用。
为了提高建池技术水平,采取分级培训、以干代训的方法,按照每村培训15—16名技术人员,10—20名沼气生产工的目标,提高建沼气池的技术含量。眼下,全县已取得农业部颁发的“沼气技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27人,乡村技术人员达到300多人,沼气池施工的工程人员达到400多人。同时,坚持建管并重,一手抓质量,一手抓使用,以此达到建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发挥效益一个的目的。
政府扶持 激发热情
为调动农民参加农家生活“卫生革命”和“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全县13个乡镇出台各具特色扶持政策。南麻镇出台对独生子女户每建1个沼气池扶持水泥2吨、其他户扶持水泥1吨的相关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池的积极性。西鱼台建池110多个,北大岩建池60多个,均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县里还采取国家扶持材料款,“先干后补”、“以奖代补”和农户出工出料相结合的措施办试点,让农民体验卫生厕所的好处,以培养农村农民净化庭院、美化环境、改善生活的热情。
针对建材价格上涨,建设投资比去年增长20%的实际,县农业局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筹集启动资金,并仍然按每池奖励10袋水泥、灯炉具配套的鼓励政策,激发农民建池的热情。截至目前,已发放扶持水泥450吨,配套灯炉具资金达18余万元,累计扶持资金28万余元,由此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扮靓农家 肥了庄稼
大张庄镇水营村的“双池漏斗式大便器”厕所的改造,被当地农户称之为“厕所革命”,设计有出粪口、粪渣口、排气管、活动盖、储粪池与发酵池,全封闭使用后无须冲洗或用少量水洁净溜口板,断绝了蝇蛆孽源,粪肥充分熟化后成为无公害优质有机肥。
沼气厕所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给沂源农民带来了可喜变化。南麻镇北麻村的桑付礼,建起一片果园、一处猪圈、一个沼气池,把住房建在果园的南面,住房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2排猪圈,东侧的猪圈旁一间厕所、一间太阳能洗澡间,地下是沼气池。猪粪、人粪、洗澡间的水通过“三联通”通道随时被冲入沼气池。在县能源办的帮助下,建起了2个强回流沼气池。从此,他家的生产生活变了模样,猪粪、人粪、树叶通过地下管道直接入池,保持了环境的清洁卫生,所产沼气既可照明又可烧水做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柴草,还免受烟熏火燎之苦;把沼气灯拉到果园里,夜间还能诱蛾杀虫,减少了虫害;这沼液、沼渣对果树就更好了,9亩果园,每年不仅节约3000多元肥料款,而且所产出的果品无公害、品质好,去年收入达4万多元。
相关阅读: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